登录 注册
贴吧列表 推荐贴吧 贴吧排行 推荐帖子 精品帖子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江东双杰与东吴命运     发新帖 
  周瑜最令人心折的是他的性情和胸怀,当然还有军事才能。“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而最能体现周瑜军事才能的无疑当属赤壁之战。强敌将至,文官束手,而武将摇摆。“天下事,一人而已”,每当读至东吴文官武将分批探访周瑜询求意见时,我都会有这种强烈的感觉。作为东吴的头号军事首领,是战是降,周瑜一人决也。“众人辞去,周瑜冷笑不止”,夫居危险多恶之境,必存高远决绝之人!
  赤壁一战,曹操北逃,自此不敢南向。东吴大获全胜,但我并不把赤壁之战看作是东吴命运的转折点,因为东吴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方针,都一直是自“保”,至少在孙权来说是这样。我倒宁愿把赤壁之战看成是周瑜个人人生的转折点,之所以这样说,是和周瑜的个人处境有关的。
  周瑜初从孙策平定江东,虽是功不可没,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功。身无巨功而身居显位,自然会有人怀疑和不服。程普自恃三朝元老,即不把周瑜放在眼里。如果说孙权需要时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周瑜也需要机会来证实自己的才能。赤壁之战时,周瑜三十二岁。我有时就想,周瑜三十二岁时的军事才能能比他二十四岁时强多少呢(周瑜二十四岁时即名震江东,皆呼“周郎”)?赤壁之战,增加的不是周瑜的军事才能,而是才能以外的东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赤壁之战,却正是周瑜的东风,经此一役,周瑜再无内部之忧。
  我之所以说孙策小看了周瑜,是因为孙策以为周瑜之才只可保东吴。其实纵观江东人物,能保东吴的不在少数,而能扩大东吴的,却只有两个人,除了孙策,只有周瑜。但周瑜和孙策不同,因为身份有别。直到赤壁之战以后,周瑜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赤壁之战之后,周瑜提出了第一个战略方针,便是要铲除刘备势力。其实无论周瑜还是孙权,都已看出刘备终非池中之物。但此时二人对东吴的发展态势却是持不同的见解。我之所以不把赤壁之战看作是东吴命运的转折点,就是因为孙权在赤壁之战之后仍是抱着自保的心态的。《三国志》上记载了孙权不除刘备的两个原因,一是害怕北方的曹操,二是害怕很难在短期内除掉刘备。毫无疑问,孙权仍是以自保为上的。而这种自保,也间接造就了后来的三国鼎立。
  而此时的周瑜,却胸怀天下之志。但身为臣子,主上不纳,也是无可奈何。而真正表明周瑜之志的,却是后来他向孙权提出的另一个战略计划。
  这个计划可大致概括为“西进取蜀,收张鲁,结援马超,还与孙权据襄阳而制操,北方可图也”。后人来看这个计划,当不禁惊呼:这不就是后来刘备所走的路吗?若有变化,则是马超和张鲁先后败于曹操。可以想象的是,当时东吴的军事实力肯定强于刘备,以周瑜之才,若能率江东之兵而西下,整个西蜀,又能逃脱东吴的手掌心吗?孙权此时也一改一直以来的自保心态,“许之”。于是,周瑜赴巴丘准备。
  我把此时看作是东吴命运的第二个转折点。东吴终于又等到了一个可以扩张自己的关键时刻。
  但是,巴丘。这又是一个令英雄心伤,令后人悲叹的地方。周瑜满腔豪情的来到这个地方,却再也没有离开。周瑜临死之时所慨叹的绝不是什么“既生瑜,何生亮”,而当是“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上天为何不再给周瑜两年时间,如果那样,历史就将不是三国鼎立,而是南北对峙。东吴在第二次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竟又一次的失败了。上天对东吴,又是何其的不公!因为,自此以后,东吴再也没有碰到类似的机会。
  周瑜死后,鲁肃代替。鲁肃是向来主张鼎足而观和联刘抗曹的。周瑜死后不久,刘备即率军入蜀,三国鼎立之势,已然初定。而东吴自此以后,一直在自保中挣扎。
  孙策,周瑜,江东双杰,两位虽然名扬于世却终大志未酬的英雄,不能不令后人扼腕叹息。然而往事悠悠,尽附笑谈,无论政治政治争衡抑或军事纵横,其实都殊无意味,人生当首重性情。有两句话是关于孙策和周瑜的,我一直较为喜欢。一是孙策自己说的,大概是和周瑜开玩笑,用现代人的话说是“乔公(大乔和小乔的父亲)的两个女儿虽然长的一塌糊涂,但能有你我这样的女婿,也应该很高兴了”,周瑜长的帅众所周知,其实孙策也不差,更重要的是孙策很幽默;第二句是程普所说的,“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酒,不觉自醉”,程普原本瞧不起周瑜,总认为周瑜太过懦弱,不可为将,如今却是五体投地的佩服,可见周瑜之为人处世。
333  2011-04


zhaosifu.net 找私服 
首页 | 返回上页 | 顶部
   
2024-11-15 12:47:57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