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屯是建安二十三年,根据司马懿的建议,在建立民屯的基础上,又在一些军事驻地建立军屯,组织士兵生产,建立了“且耕且守”的体制。这个和民屯差不多,只不过劳动力有变化,就不多说了。
随着屯田政策的推动,自然伴随着水利的兴建,在东汉末年战乱期间,肯腾出人力,物力去修河堤,建桥梁,疏川流,挖沟渠,从更本上改善,发展民生经济的政治领袖,曹操是第一人了。
由于长期以来水利失修,以致闹得水,旱,蝗灾不断的情形,曹操也给予了关注,从屯田的第二年开始,曹操修建了许多水渠。他亲自领导,治理睢阳渠,他任命的郡州长官也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扩大屯田,推广种稻,战胜干旱。这其中有在今河南商丘境内修筑的华阳渠,有在淮南地区修筑的茹陂,七门,吴塘等水渠,有在今河南陈留的贾侯渠等等很多很多。这些水利工程遍及整个中原地区,西至关,陕,北至幽,冀,规模较大,大都发挥了良好的效益。这些水利工程,很多是在广开屯田的要求下兴修的,可以说没有屯田事业的发展,也就不会有水利事业的繁荣。而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又不仅仅是屯田区获益,同时也有利于周围非屯田地区农业的恢复而后发展。此外,204年到206年,曹操为了便利军事运输,还开凿了白沟,利港渠,平虏渠,泉州渠等工程,把整个河北[平原的各大水系连在一起。这些工程在水灌溉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屯田制度的施行,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董卓之乱后,各地有不少豪强搞武装割据,在风暴过去止后,他们竞相侵占土地,招纳流民,以不断扩展自己的实力。曹操看到,如果这种现象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下去,那么土地和劳动力必将无限制地流到那些豪强手中,从而影响到官军的兵员和粮食供应,最终造尾大不掉,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他推行屯田,就是要利用自己的势力和地位,将这些流散的劳动力和荒芜的土地收归到朝廷手中,使豪强势力不能无限制地占夺土地,招纳流民,从而成为他统一国家的障碍。
虽然曹操实行屯田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他长期为之担忧的军粮问题。但屯田政策的成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是不同寻常的。它使北方的农业经济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得到了比较好,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使“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景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观。曹操把在长期战乱中弄的凋敝不堪的农业经济重新振作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功劳。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