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备陆军主力在猇亭一线与吴军对峙时,由于从猇亭到夷陵城有大约38公里(合86汉里)的距离,而这一段正好就是沿江的蜀军阵地没有水军侧翼保护,也没有险要可守的地区,也就是刘备军唯一的薄弱环节。而吴军正好有强大的水军和船队,控制着长江水面,完全可以保证把陆军快速、突然地运送到这一段的任何一个地点登陆作战。
因此,陆逊在夷陵之战中不仅有历史记载证明其有过两栖登陆作战,敌人的防御部署和地形特点也说明陆逊有必要进行两栖登陆作战,而吴军正好也有条件进行两栖登陆作战。
二、 这个两栖登陆作战的意义何在?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当前大部分历史书籍,都是根据这一段记载,认为,导致陆逊全线突然之间大获全胜的就是一通火攻。可是这里既没有顺风的记载,更没有如同赤壁之战那种“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的情况,为什么四十多个营垒转眼之间就崩溃了呢?
是否如同曹丕分析的那样,刘备是因为扎营在树林茂密的地方,因而被陆逊放火绵延烧了呢?我们知道,在6月的湖北夷陵地区,自然到处是林木葱葱,刘备数万大军要扎营,确实很难找到大片的光秃秃的地方。不过以刘备多年行军作战的经验,还不至于把军营扎到树林中,至少要在军营四周开辟出较宽的平地,以利于防御、观察和部队行动。陆逊在给孙权汇报的信中,除了提到“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这两个问题之外,根本也没有谈到刘备还有这样在树林中扎营的大问题。因此,可以比较确切地说:刘备在部队驻扎、部署上应没有什么问题,至少没有在树木茂盛的树林里扎营的错误。
我们再分析一下上面引用的《陆逊传》那段记载,可以发现,其实这段记载说的是两件先后发生的事情:
第一件: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这段说到了陆逊先派兵攻打刘备的一个前哨军营,结果遭到了失败,还损失了一些人马。接着陆逊又改变战术,让进攻士兵每人拿一个火把,准备利用火攻来解决敌人。
第二件: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请注意这里的“一尔势成”是什么含意。仅仅是做好进攻准备,还谈不上“势成”吧,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势成”,陆逊才开始“通率诸军同时俱攻”的呢?我以为就是前面说的两栖登陆,切断了蜀军前军的后路,蜀军前军大乱。这样的形势,才能称得上是“势成”了。
因此,《陆逊传》里面其实也隐含着这样的内容:陆逊率领全军主力,在等着两栖登陆、穿插敌后行动的成功,而后才全面展开了进攻,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两栖登陆在前,陆逊主力全线出击在后,两者是相互呼应的。试想,陆逊其实在前面已经进攻了蜀军一个军营,那么其他蜀军还能没有准备吗?陆逊再进行火攻怎么可能得逞呢?又没有赤壁那种强烈的逆风助阵。
所以,我认为,导致夷陵之战蜀军失败的第一关键因素,就是这次成功的两栖登陆作战,它突然之间切断了蜀军前军(冯习)与中军(刘备)的联系,而后陆逊全线发动攻击,结果造成蜀军前军的迅速崩溃而很快被消灭。其中,前军的大都督冯习和前部督张南以及胡王沙摩柯均战死,将军杜路、刘宁因无路可逃而不得不投降。
请注意,一次作战,有如此多的大将战死和被俘,并不是正常的现象。在当时发生的大多数战役中,大批高级官吏战死或被俘,多数是因为后路被切断:比如官渡之战,是因为黄河天险切断了袁绍的退路,襄阳之战孙权方面提前切断了关羽的退路等等。因此,刘备大军在双方的突然交战中,损失如此多的高级将领,也可以证明其后路很可能是被切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