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深度灼伤》主创做客新浪
新浪娱乐讯 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导演的话剧《深度灼伤》即将首演和观众见面,今天(3月31日),导演携主演张秋歌、于洋、赵芮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讲述这部新剧的台前幕后。以下是聊天实录:
话剧版权购自英国 改编自奥斯卡电影
主持人赵宁:欢迎各位新浪网友来到新浪直播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导演王晓鹰,根据奥斯卡获奖影片《烈日灼人》,话剧《深度灼伤》将在4月7日登陆首都剧院首场演出,邀请话剧几位主创做客新浪,首先欢迎王晓鹰导演。
王晓鹰:各位网友大家好。
张秋歌:各位网友大家好。
赵芮:大家好。
于洋: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赵宁:说到《深度灼伤》有一个故事,2010年的时候王导在英国看了话剧版的《烈日灼人》之后,就很有兴趣,马上就购买了这部剧的版权,是这样吗?
王晓鹰:不是2010年,是2009年,我有一个事情到那边访问,朋友安排我看戏,看这个戏觉得中国更应该演,应该演给中国观众看,那个时候有很强烈的把它拿来我们自己演的愿望。
主持人赵宁:到了中国,我们改名叫《深度灼伤》?
王晓鹰:原来的剧名是英文,《烈日灼人》也是我们把它的电影改成的叫这个名字。他原来就是《被太阳灼伤》,改成话剧以后,觉得《烈日灼人》这个名字太温文尔雅,这个戏惨烈得多,不是对皮肤的烧灼,对灵魂的烧灼。话剧跟电影的不同,我们叫深度灼伤。
主持人赵宁:这么期待把这部戏献给中国观众,最打动您的地方是?
王晓鹰:因为这个戏经历了社会文化背景,我们对它还是有一些了解。最主要的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后面,在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在这里的挣扎,特别人在这里的选择。现在经常会说很多事情并不是完全你自己被社会或者被一个社会事件裹挟着往前走,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立性,有自己的人格或者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在这里,每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生命负责。这个戏里很大程度上在讲每一个人在这样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他怎么样让他自己成为他自己这样一个人。这个东西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包括对我们的过往,包括对于我们的今天都很有意义,因为我们常常把一些东西归咎到社会上,我们有时候说点背不要怨社会,其实是这个意思。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是一回事,但是很大程度上有些东西是在人自己。这个戏在这个方面有很深刻的关于人性、关于文化的反思。
张秋歌俄罗斯情结深重 于洋扮演失败情敌
主持人赵宁:今天张秋歌老师坐在新浪,看到装束非常特别,这是我们在话剧当中的戏服吗?
张秋歌:不是。基本上全是自己的。
王晓鹰:都是自己,但是这个气质跟他这个人物有接近的地方。
张秋歌:对,我演的是一个将军。这个帽子肯定不是将军的帽子,这是士兵的帽子。在这个阶段当中,也是在人物当中活着,一个状态。这个时间我是科托夫,而不是我,尽量是在人物的状态当中。特别到新浪来做客,我觉得应该把我有的基本状态带来。到4月17号演完这个结束,这个时间归科托夫。
主持人赵宁:能介绍一下科托夫这个人物吗?
张秋歌:是民族英雄,是前苏联的,俄罗斯的将军,是大家非常崇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在特殊的大背景时期,故事不用仔细来介绍。是这么一个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因为我家本身离俄罗斯比较近,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在满洲里,我们家生活习惯很多有俄罗斯的文化东西。另外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对前苏联,对俄罗斯的文化东西接触比较多,所以有这方面的情结在里面,我也很喜欢这样题材的戏。
再一个,我在一些影视上,包括我最早演过列宁,很多创作方面的戏,苏联的作品有很多。再一个演革命者,电视剧,包括彭德怀,有很多。并不陌生,有这种革命的情怀。所以演起来,很容易投入。另外合作者也很重要,王院长也是我们的老合作者,在一起。种种原因在一起吧,包括自己的合作伙伴,都有想去创作的愿望。
主持人赵宁:我们来问问赵芮,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在这部话剧当中的角色吗?
赵芮:我是演名字叫玛洛莎,是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的,身上还有一种艺术气质的女孩子。他是内心非常渴望,向往自由的,很真实,很热烈的一个人。等于坐在我身边这两个男人是我生命当中,情感当中两个人,一个是初恋情人米迪亚,一个是现在的丈夫科托夫。
张秋歌:嫁给了一个将军。
主持人赵宁:那来问一下初恋情人。您的人物命运是怎么样,我听说结局是一个悲剧收场?
张秋歌:你看现在的样子。
于洋:我觉得结局,不能说我的收场是悲剧,喜剧还是正剧,不能这么说。实际上我们这个戏,我谈我对这个戏的感受。不管什么时代,什么背景,还回到人性上,这个戏让我在中间这个漩涡旋转,去找寻的你说支点也好,平衡点也好,是得也好,是失也好,还是人性上的东西。至于他是这么一个点放大成什么样子,让观众感受到什么,还真不是一句话说一个悲剧或者一个喜剧就能够把它定位的,还真不是这样。所以我只是一个点而已,只是在寻找人性中,你说失去的,他想找回的,找寻。得到的,兴许是虚无的,是坍塌的,可能有这种东西。所以好像是有过这样一次这样的呼吸,在这个戏里。
导演与主演曾多次合作 张秋歌笑称“内部人”
主持人赵宁:王导,您是怎么样选到我们三位演员来主演的,因为他们三位都是跟一您之前有过合作,您有参考到电影《烈日灼人》的角色选择吗?
王晓鹰:我自己想排这个戏的时候,还不知道有这个电影,后来我回来跟人家说这个电影,人家说有这个电影,我看了这个电影。至于怎么样选演员。当然你看过电影,电影多少会对我有一点影响,最主要还是我们周围的合作伙伴里谁更合适演,更能够演好,能把他的生动性、复杂性,他的深刻性能够演出来,还要考虑到他们互相之间的搭戏搭配。这就是我长时间的……
张秋歌:内部人。
王晓鹰:不仅仅是合作伙伴,多少年的朋友。很多年朋友,大家都很了解,不仅仅是了解这个人,了解他创作方面他的长处,怎么样把自己的能量给放到这里去。刚才讲的于洋演的这个角色,我想再多讲两句,如果这个戏有什么很特别的深刻之处,很大程度上在这个人物身上,革命者这个人物包括玛洛莎这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看到比较相近的人物。在我们的艺术作品里,米迪亚这个人物比较少见。这种事情里,我们常常会讲一个关于革命者和被革命,或者说剥夺者和被剥夺,或者受害者和被受害,常常会有这样的关系。这个戏里一开始你觉得他是因为经历这样一场革命,是这样革命当中,你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落的东西,也可以说他受到伤害,甚至把很多同情给了他。但是这个戏最后写的却是当一个人回过头来,他自己的心灵扭曲地走到他的反面以后,或者用更残忍的,或者更深刻的东西去加害于别人,同时又显现了他自己这个人物被灼伤,这个人物反而显出特别的深刻性。一开始觉得这个人物是这个戏里被剥夺者,最后发现这个戏最后一个加害别人的人,从他生活当中的扭曲传递出来的。这种东西是我们过去的生活,我们今天的生活,我刚才说很强的反思意义在这里。每个人如何选择,你面对的生活如何选择你面对的社会政治,如何选择你自己的人性,自己灵魂的定位。其实决定了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活下去或者什么样的人名义死去,意义都是一回事。
主持人赵宁:我记得有一篇评论文章说咱们话剧是带有戏剧苛刻式的悬念,又是具有深刻的人性反思精神的。在咱们话剧的宣传语当中有这么一句:“特殊的社会政治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格的扭曲,我们该如何深刻反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