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英雄之器(2)
2、弘毅宽厚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谈到刘备时,也承认他是英雄,而且还归纳出几个特征,即“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和“英雄之义”。在这里易中天似乎把英雄说得太复杂了,把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是英雄吗?我相信许多人听罢也许更糊涂了。那么,作为一个英雄最根本的条件是什么呢?有没有一个很简单的的标准呢?
其实,易中天说的都是表象。做一个英雄没有那么复杂,就是要做一个有内在勇气和道义感或责任感的人,也就是在道义感或责任感的驱使下敢于承担一般人所不敢或不愿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很多时候,英雄与也许常人无异,看不出有什么英雄气象,甚至还似乎低人一等,但在某些危难关头其英雄潜质会被突然唤醒爆发。这一点,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岗位。比如,舍身救人的勇士,比如清朝末年行乞办学的武训,他们难道不是响当当的英雄吗?只要为了一个正义的目标而 敢于挺身而出,在那一刻他就是一个超越常人的英雄。常人与英雄的根本区别也仅仅在此,就是关键时刻没有种。陈寿夸刘备是“英雄之器”,就是夸他是有种的人,是做英雄的料。
不过关于什么叫有种,也得细分析。在历史上,刘邦和项羽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英雄的典型,不幸的是他们二人相遇了。项羽有种的表现,是勇于冲锋陷阵,虽千万人吾往矣,而兵败垓下却不愿回到江东重整旗鼓,他认为那是没种的表现。而刘邦在项羽的追击下,把老婆孩子都扔了,项羽要烹他的父亲,他也若无其事,这是没种的表现吗?当然不是,因为刘邦把取得最后的胜利当作最有种的事情,而其间的任何动摇和放弃才是没种。
总的来说,敢于为了自己的既定目标,而为常人所不能的人,那就是英雄。但在本文,我们所谈论的英雄,不想涉及太多的类型,而只涉及那些自创基业的“主公”型人物,如曹操、袁绍、吕布、公孙瓒、刘备、孙坚、孙策、孙权等曾经拥地自雄的一方诸侯。而诸葛亮即使被后人捧上天,曹操手下的程昱、郭嘉、贾诩等人也是神机妙算,但因为他们并未自创基业,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到是曾经独当一面的关羽、张辽和周瑜在某些时候会略微接近这一讨论范围。
为什么要如此设定?因为只有主公型的英雄,才能完整涵盖聚才、起兵和发展等“打天下”的全部课题,而作为一个幕僚或像诸葛亮那样半道入伙的人,不可能涉及全部课题。自然,我们最后必将讨论归结到英雄们的品质,这其实是他们进行比拼的内力和优胜劣败的最后依据。
公孙瓒、袁绍、吕布等人不能不说也是英雄,但他们是失败的英雄。这也不怪他们,这是因为三国历史过于残酷,将斗争推到了极致。公孙瓒拿下了不少地方,袁绍却要跟他争;袁绍平定了黄河以北,但前进的道路上却拦着曹操;曹操好不容易平定了北方,却在长江边上翻了船。假如在别的时代,也许公孙瓒或袁绍就成事了,而曹操也许就会统一天下了,但在三国时代,强中还有强中手,即使英雄也要见个真章,也要分出三六九等,公孙瓒、袁绍只好早早出局,曹操也只能壮志未酬身先死。
在众多三国英雄中,最后从人堆里滚出来的英雄中的英雄是曹操、刘备与孙权。但孙权其实是曹刘子侄辈的,开创他们家基业的不是他,而是孙坚。换句话讲,孙权的父亲才是曹、刘的同辈人或同一等级的人物。因此,南宋大诗人辛弃疾说的好:“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在曹操眼里就是娃娃。曹操与刘备同是英雄,是同一等级的英雄,但不是同一个类型。在这里,我们先放过曹操,单说刘备,看看他这类英雄到底是什么材料以及是怎样炼成的。
其实关于刘备是什么样的英雄,陈寿在《先主传》里概括得最为精到,大概无人可出其右,易中天大可不必费心归纳了。陈寿写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弘毅宽厚,这四个字,把刘备这种英雄的本质说到家了。其实这属于典型的草根型英雄的特征。出身名门的袁绍不会这样,家底雄厚的曹操不会这样,家底也不薄的公孙瓒不会这样,出身可疑的吕布也不会这样,而只有出身正经人家(汉室宗亲还不够正经吗?)但又贫苦无依的刘备才会这样,唯有“弘毅宽厚”他这样的人才能成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