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的刘备大概也不是一天好日子也没享受过,要不稀罕个“美衣服”就得了,怎么还同时向往“狗马、音乐”那样的高消费呢?同时,有心的族人也越来越发现刘备的确不是一般材料了,于是给予他越来越多的资助。《先主传》里特地留下了这位族人的名字,刘元起,大概是刘备的远房叔叔吧。历史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大概是刘备当了汉中王后,没少给后代们痛说革M家史,说爹爹小时候可没少吃苦,还跟着你们奶奶一块织过席子卖过鞋。幸好你爸爸命中总有贵人相助.记住: 你们刘元起叔祖就是咱家的恩人,以后等咱们打回老家去,一定要报答他老人家呀。由此,刘备的苦日子大概也没过得太久,而且也曾读书识字,这一点对于刘备的成长关系重大。三国时代之前有文盲打天下,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位;三国时代以后也有,但在三国时代却不成,一个文盲在那个时代蹦达不了几天。同时,我们也可以确定,刘备小时候不可能一直跟着母亲织席卖履,那样涿州只会多出一位小商贩,而不会出现一位刘先主。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不由得想起近代中国的一个伟人M。M尽管生长在一个殷实的富农之家,但他的父亲却目光短浅,不仅对自己的长子异常严苛,而且还阻挠他继续读书,如果不是得到外婆家族以其他族人的资助,M也许众生就是韶山冲的一个小地主或湘潭县城里的一个小生意人,但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在长沙读师范时,毛已经成为一个出了名的学生。后来得杨教授的赏识并娶了杨,得入北大门墙,回到长沙俨然已是一个小小的名流,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熹平四年(175年),刘备15岁(虚岁),刘备的母亲让刘备拜同乡大儒卢植为师。跟着卢植自然不是接受启蒙教育,而是像当年卢植拜风流老师马融一样,求取大学之道。这也印证了刘备少年时代一定接受过启蒙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否则就不会出现就学于卢植的一幕了,毕竟卢植开的不是扫盲班。不过,刘备在卢植的门下不长,因为也正是在熹平四年,卢植由于广才学,通文武,被朝廷被任名为九江太守,后又转庐江太守。尽管刘备师从卢植时间不长,也不喜读书,但似乎也学到不少东西,《三国志》中记载了不少刘备出口成章、玩弄文字游戏的故事,这说明刘备至少也算是个半吊子文人。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现在拥有了一个“卢植学生”的名头,在那个时代这是所谓社会声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上仕途乃至成为社会名流的重要条件。
不过,从刘备后来的成长道路来看,这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刘备结识了一个领路人——同学公孙瓒。这是刘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缘。这个公孙瓒改变了刘备的一生,没有他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就没有刘备日后的成功。从此刘备不再是大桑树底下那个孤苦无依的孩子,而是一个跃跃欲试要开创自己伟大前程的不凡少年。请看第四回:凤翥龙骧。
周舆(罗衾不耐)于天津蛰居斋
2008年3月18日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