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用人上姜维也无人可用。像廖化同志都多老了,本身也没有太大的能力(包括张翼),诸葛亮都没有用过他。所以罗贯中说诸葛亮光想只手将天补,其实姜维才是正而八经光想只手将天补。而当时的魏国,北跨陕北、甘肃、山西、山东以及东北以南的昌黎,中间河北、中原以及湖北北边地区,浙江江苏北边地区。中国当时的人才文武都主要出在这里。政治稳定有人可用、有人可依,说来个郝昭、王双、郭淮、钟会、邓艾说来就来,文鸯、羊枯、杜预这写年轻的也是说找到就找到了。可是蜀国北靠陕西以南中间四川,从成都到巴东地区根本就没有人住,南边贵州云南当时还是蛮族地区。
再这种人才缺乏的严峻情况下,姜维不能学魏国顺手拣人,应该在北战先积极主动的发掘人才。即便你政治上有影响。你把找到的人将来带到前方一历练一立功提上来几个也是很容易的。像诸葛瞻这样的人如果他请来历练一下最后会败给邓艾?如果说蜀中真的找不出来大将,那么后来的晋国内战为什么会有刘渊这样的人?所以虽然有地域问题但是积极主动还是能找来几个。可是他就没有往这方面考虑。
所以在用人上姜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姜维的政治决策失误
姜维在多次北伐失败,弄的朝野对其不信任,却偏偏顶着风头干。一而再再而三的北阀,置后放于不顾。如果他想回来加强一下政治还是很容易的,他有功劳,脑子聪明,又是元老。本身人家就不得罪他,他再加见笑脸,团结几个人跟玩一样。比如第9次回来的时候欣正先生告诉他后主为啥要叫他回来,这个人为啥不早点给他说或者去个信?这一点就证明姜维的人缘太差,政治影响力低。何况失败八次谁敢保他?
更何况他不知道先巩固后方,政治革新先图发展自强使后方系统化、稳定团结、提高国内经济发展,加强综合国力,达到可持续发展,而后再说北阀。这点是最大的政治决策失误。诸葛亮在他之前不就是先做到的这些吗?
因此姜维当时作为国家重臣不考虑这些,一味随意牵动国家根本,是政治决策上的失误。
五、姜维在谋求国际间合作的错误
这里在关于与羌兵那次合作就不提了,上面已经说过。只要提一下与吴国的国际间合作之失误。
当时魏国主要的威胁就是蜀国,并且经过与诸葛亮的多次战斗看透了蜀国欲征服魏国必先征服西北,欲征服西北必先征服祁山。因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镇守西北,派良将专守祁山。这个时候全国精锐与物资大半都花在这一片。因而东方肾虚,这个时候将维不能够把握机会,联合吴国攻打魏国,自己一个去挑衅。偶尔想起来了叫人家吴国出一次兵。这样有啥用?人家吴国必然认为你有事儿了你叫我,没事儿各过个的。就那人家为了自己的利害关系也帮忙了。可是为什么不成功?关键就在于平时的交往交流上。你姜维什么时候出兵都不知道,吴该采取怎样的系统配合。吴对此全然不知,怎么合作?邓艾伐蜀姜维的剑阁守军快不行了才想起来叫吴国。错失多次良好的合作机会。更别说吴蜀有其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了。
要想证明当时魏国在吴以北的部署并不系统很容易推断,阀吴的时候,用的羊枯是当时临时挑的。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可靠的人才。所以当时的陆抗要是和姜维连手,这两个厉害角色弄的魏左右不能顾盼还是很容易的。至少能各得地盘。
所以姜维在谋求国际间合作方面失掉良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后总结一下,姜维在这五大错误当中从人性来说犯了眼光狭隘跟心胸狭窄的错误。认不清国内外形势是眼光狭窄;不愿意与政府政要以及国际间合作犯了小心眼错误及心胸狭窄。因此姜维是个将材不是个帅才。这点诸葛亮不能看其属性以人补之缺点,也是个失误。
顺便提出一个重点,以当时蜀的国力与姜维的这些失败所引发的问题看。即便第九次后主没有叫姜维回来,就是第九次打下了祁山也未必就能打下西北地区,占领全魏。第一、当时祁山位于秦岭北边,是山路。多是步兵作战。而祁山后面的雍、凉地区到处是精锐的重装骑兵与甲兵,是司马**多年调教与历练的。姜维存在这么多不足,好不容易拿下个小祁山根本难以再向北挺进去面对那么多强兵。
第二就是,即便打下整个西北,魏照样强大。那只是相当于一个省而已。何况魏要是被削弱了,吴也不会不抓紧时间抢地盘。所以姜维想同一全中国实在是不现实。
这就是姜维必然失败的五大原因,并非小说里面说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