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伐,不少人都会认为:我国古代第一次北伐发生在诸葛亮兵出祈山期间。实际上并非如此,孙权的五次合肥之战却是比诸葛亮的北伐还要来得早些。
如果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提供了条件,那么“合肥之战”则促进了三国的形成。
有些论文曾对“合肥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先后顺序提出了质疑,问究竟是赤壁之战先还是合肥之战先?答案都是。因为孙权称帝前一共有五次北伐中原,其中一次便发生在赤壁之前。
由此可见,人们历来认为孙权只想坐稳江山,无心图大业的观点是相当片面的,孙权在北伐这一点上也是非常激进的人物。对于孙权北伐所带来的响,讨论起来,也是十分有趣的话题。
孙权北伐的重心中心发生在合肥上面,合肥是赤壁战前后孙曹刘三家争夺得异常激烈的战略地点之一(另一处则是荆州),在这里先后发生了8次战争,历时长达11年(208~219年),可以说几乎连年战火不息。其中曹操出击为3次,孙权出击则为5次,刘备则因各种缘由在这几年间并没有与魏国发生过多少战争。
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孙权27岁的那年,即在赤壁之战即将开打的前一刻。曹操获取了荆州后曾写信给孙权,令孙权将其子带来给他作为人质,否则就挥军南下,孙权不答应,因此得罪了曹操,曹操立即招集人马,号称80万大军——实际上是30万(演义中则为80万,而号称100万)。此时孙权已感到危机四伏,于是决定拉拢近在当阳的刘备。当时刘备新败,正值被曹操所追击(刘表死后,曹操立即进攻荆州,刘备因此败逃),孙权立即派兵出击合肥牵制曹操的军队,并派鲁肃前往当阳说服刘备促成孙刘联盟。出自共同的利益,刘备欣然答应了孙权的要求,同样也派使者诸葛亮回应东吴。曹操由于受到了孙权的挑战,马上派兵转过头来攻击合肥,孙权见成果已到,立即退兵到九江,第一次北伐也就此结束,时间虽短,冲突也不大,但却是比较成功的一次,其处事态度果断坚决,为之后的赤壁之战打下了伏笔。
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发生在赤壁之战后不久,由于两次战争时间拉得很紧(210~216年),且两次作战都极其激烈,所以放到一起来讲吧。这一次曹操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加强对合肥的防守与作战,吴魏双方关系陷入了极度紧张的状态,吴国首都告危。面对这种情况,孙权将不久前刚攻下的江陵等地区暂时“借”与了刘备,意让刘备牵制曹操,刘备认为获得荆州有利于截断孙权与刘璋的联系便因此派兵前往占据,东吴的防守缩到江夏一带。此后孙权开拓南京(建业),并南征拿下了交州等地区(今广东广州地区,由此可见,孙权一生并不只将领土到荆州一带而已),加强对江南一带的统治,东吴力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巩固了南京政权。
213年,孙权在濡须口以7万军抵挡住了曹操的40大军。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一次,孙权乘船亲自前往曹营探明虚实,曹操下令放箭,结果箭支射在了船只的侧身上,孙权的反应倒很机敏,为了不使船倾斜,孙权令部将把船只调过头来使得船身另一面也受射箭,顺利保持了船的两边平衡,当曹操看到此事时不由地望江兴叹,对这个小了他多达26岁的年青君主的临危不惧赞叹不已。这就是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形了。(孙坚以前也“草船借箭”过,笔者怀疑孙权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灵感)
214年,曹操见双方形势没有多大转变,于是亲自前往督战,但双方再相持了将近一年后,仍然没有改变多大的局面。此时曹操北方战事告急,马超、韩逐起兵攻魏的意图有所显现。曹操为了保住合肥,便不惜派张辽、乐进、李典三位大将领7000兵力驻守合肥牵制孙权。
215年,孙权趁曹操忙于北方战事之际派5万兵力出击合肥,张辽等人英勇作战,终使孙权连攻多日不下,被迫辙军。就在孙权退兵的时候,张辽率800兵力出其不意地前往攻击足步未稳的吴军,孙权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大感震惊,为了避免已军慌乱,他令军队加速辙离,本人则走在军队的后头亲自断后,差点被张辽所擒。孙权此次作战,为他的年青气盛付出了代价,合肥确实是座易守难攻之城(合肥可谓是个“天然水城”,这个“难攻”可不是一般的难,请参考两晋和南北朝期间的合肥战争),但这并足以成为孙权全都的借口,在出击合肥前,孙权血气方刚,拒绝等待援军的到来,要求身先士卒亲自前往前线作战,结果太过糙急反而被张辽杀退,如非周泰等人前来救援,后果恐怕不堪设想。部将张弘事后对他进行了批评:“主公持盛壮之气,轻视大敌,三军之众,莫不寒心……上场杀敌,是偏将之责,非主公所宜也。主公应保全自身,发放号令,怀王霸之计。应以战略、谋划为重,不该随便以身犯险。今日宋谦(孙权的侍卫)之死,皆主公之过也!今后切宜保重。”孙权听后便自我批评道:“是孤之过错,从今当改之。”孙权勇于自责的作为,为争取将心赢得了良好的基础。(此后甘宁“百骑劫魏营”的壮举,就发生在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