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年,曹操击败张鲁后再度亲征孙权,夏侯敦、曹仁、张辽、臧霸等将领随军出战,声势可谓浩大,孙权再次出兵于濡须口,将张辽的部队包围起来,双方的军队再次相持不下,彼此对抗了几个月后,曹操不得不退军,此次战事至此终告结束。
第二、三次北伐其竞争极其激烈,双方互有胜负,孙权阻滞了曹操的军事进程,客观上也为刘备提供了开创事业的好机会,果不其然,刘备把握住了时机,接下来的几年里进军益州,蜀国逐渐成立。此次北伐孙权因为年青勇敢几次机智地击退了曹操的大军,但也因为年青气盛在围攻合肥时却犯了低级的错误,几乎导致致命,这对孙权来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好在过后孙权能够引以为戒,没有再次犯下同样的过失。而张辽之英勇实在令人佩服,曹操为了牵制孙权,大胆动用了张辽等大位大将,最终张辽等人果不负众望,成功地守下了此城。另:也许是罗老先生对江东史不太了解的缘故,关于孙权甚至整个江东人士的功过并没有多提及到,而孙权与曹操长达10年的激烈对抗,罗老草草几笔带过,只“收录”了孙权与张辽对阵的那次,而罗老对这场战争的描写也不够准确,总让后人产生“张辽800兵便全歼孙权10万军队”的错觉,这实在有点天方夜谭、不可思议,太史慈也莫名其妙地在这场战斗中死去,事实上,太史慈早已在赤壁之战前206年便已病逝了,那时就连第一次北伐都还没开始,并没有可能在合肥战役中与张辽交手的;同样赤壁之战中曹操兵败的数量也从历史上的15万“演变”成了演义中的80万,其描写过于夸张之至。演义中对这两场战争的描写只是艺术家的手笔,我们当然不能当历史来看待,不过在这两场南北大战中,周瑜和张辽的智慧与勇敢,我们仍然不可否定。
第四、五次北伐发生在217~219年,但这两次北伐却草草地结束了,主要是因为内患。此时周瑜早已病逝,诸葛亮趁孙权北伐时煽动吴境内的山越民族起来造反,当时刘备正在蜀川忙事,孔明此举用意大概是为了牵制东吴(站在政治的角度上来讲,笔者我并不认为诸葛亮有什么错,这完全是出自于集团的政治利益,与诸葛亮的个人品德无关,这不影响我对诸葛亮的评价)。山越一直是吴国的内忧,吴人与越人之间的仇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形成,到了三国时期,越人的生活虽然还停留在了战国时代,但武器打造却变得先进起来。孙权考虑到避免内外受敌,不得不退军回国平息山越的起事。第5次北伐孙权并没有获得多大建树,由于江南尚未开发,环境荒乱,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内乱未平,天灾连连,其实力远远不如北方,经不起连年征战,因此孙权决定生息养国,亲自带头耕农,第5次北伐也以此而告终,等到下一次北伐已是陆逊崛起配合诸葛亮进军中原的时候了。后人说吴国鼠目寸光,对蜀国的国难袖手旁观,这样的说法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相当的片面,根本没有考虑到东吴的国情与处境(尤其是“钱”这重要的战争玩意,是历来人们在讨论战争时最喜欢忽略的),直接就大开金口对吴国加以指责,实在非常的不切实际。
综合以上,长达十年的吴魏争战,除了留下一些动人的故事以外,吴魏两国都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好处,两国的边疆彼此没有进展。刘备是最大的赢家,吴魏两国打得火热的时候,给他提供了将势力扩展到西部的机会;孙权有得也有失,吴国毕竟是弱国,从综合国力上来说根本和魏国没得比,但吴国却长年在魏国前屹立不倒,孙权在这十年中面对强大的魏国,并没有丢掉父兄留下来的江山,从以弱制强这点上来看,吴国的战略是赢了的,孙权可谓一个强者,“真正的强者不在于压倒别人,而在于每次摔倒后仍然能够爬起来”。吴国失去了统一江南和蜀川的机会,孙权曾和刘备商量一起进军蜀川,刘备答应了,但进军蜀川的时机一旦来临,刘备是不会去鸟孙权的,刘备进川后,孙权恨之入骨,吴蜀两国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在一步一步地爆发出来……不久后吴蜀关系的矛盾日益激烈,已到达了一触即发的恶劣程度,刘备派兵于公安,孙权向刘备讨还南郡遭到拒绝,一怒之下派吕蒙用武力的方式将南郡强占了回来,吴大将甘宁与蜀大将关羽派军立于江面两边对峙,孙刘关系空前紧张。为了缓和双方的关系,孙权派鲁肃前往说服关羽,鲁肃果不负期望,他依靠自己杰出的口才说服了关羽,最终使得孙刘联盟得以继续维持。后世人常批评孙权先挑起孙权联盟的破裂,实际上人们在严重忽略了一点事实,孙权在北伐战役前后,并非以图江陵为目标,孙权也为避免孙刘联盟完全破裂作了保留。至于夺荆州,这在政治家的眼光中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荆州无论对孙权还是曹刘二英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点,谁也不想乖乖地拱手让出。而孙刘二家始终只是“联盟”,是“两家”,而不是“一家”,孙刘之间只是共同的利益,谈不上“手足情深”、“你情我愿”、“同舟共济”、“心心相印”。孙权当日“借”荆州,是出于“政治需要”;接着“讨”荆州,也是出于“政治需要”;后来“夺”荆州,仍然是出于“政治需要”;再后来孙权在向曹操靠拢袭取荆州,亦是“政治需要”,更后来孙权称帝后又捅魏国一刀和诸葛亮遭次联盟,依旧是出于“政治需要”,无论孙曹刘,从头到尾都没有改变过这一本质,都是在坚持遵循这条定律而已,荆州争夺战的爆发,是吴蜀矛盾激化到了极点的最终结果,要说“责任”,那么双方都有“责任”,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