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在230年魏蜀两国又发生了一次交战,魏国曹真没有依天时地利就进军蜀国,天下大雨、道路艰险,诸葛亮派遣魏延、吴懿北上大破魏军,魏延斩了敌将王双首级。这一次交战,蜀国是属于防守。(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从后来邓艾灭蜀时还得翻山越岭不难看出蜀道之险,西晋时期来到蜀地的李特也曾叹道:“刘禅有此宝地,却不懂得珍惜!”,历来人们总是称吴国“有长江之险才得以保存”,从而加以贬低,但受“正统”思想影响之故,为了维护蜀国的形象,似乎对蜀国的“蜀道之险”又有意忽略或“不太敢”提起。)
第四次北伐发生在231年,魏国派费曜守上圭,其他的将领全部前往救祁山(从这来看,魏国是很重视祁山的),这次诸葛亮决定除掉司马懿这个对手,亲自率领军队挑战司马懿,但司马懿据除坚守不出,诸葛亮求战不得,双方再度相持了好几个月,蜀军再一次粮绝退兵。
第五次也是诸葛亮人生最后一次北伐发生在234年,这次诸葛亮为好避免与之前犯同样粮绝的错误,用了三年的时间来治理国家,准备充足以后约兵东吴一齐出师,再度挥军北上,这一次,诸葛亮的军队多达10万人。蜀军进入陇东后在眉水县与曹真、司马懿对垒。之后诸葛亮又驻军五丈原,想要利用渭水两岸来切断关陇要道,创造有利态势来歼灭司马懿。这次军饷较为充足,诸葛亮打算与司马懿对峙下去,但百余天后,诸葛亮就因积劳成疾病逝了,享年54年。诸葛亮死后,设计骗过了司马懿的追击,大军最终安全返回了蜀国内。
演义中第103回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葫芦谷会战,于是引发了诸葛亮放火想烧死司马懿,最终司马懿被一场大雨救回的情节,当然,这场战役是虚构的,有的演义版本中说到诸葛亮放火的同时也想把魏延给烧死,有的版本则没说到,这是不是罗老的原创,笔者就不清楚了。但诸葛亮是没有想过烧死魏延的,这点也要澄清一下,诸葛亮究竟有没有想过要杀魏延,笔者仍然是置疑重重……
诸葛亮北伐的意义何在?以前有人发过一篇文章,说诸葛亮的北伐也给魏国带来了经济损失,从诸葛亮死后,三国之间维持了好些年的“和平”来看,这种说法未必没有可能成立。有人说“这不过给诸葛亮北伐失败脸上贴金罢了,损失了可是蜀国!”笔者仍然不赞成这种极端的言论,的确,诸葛亮的北伐是很消耗物资的,但和魏国的经济是否受到了损失并不相冲突,至多说这是两败俱伤的局面,而不是说蜀国损失了的话,那么魏国就没有损失了,这种说法不成立。当然,笔者这么说只能代表个人观点,希望不会伤了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人的自尊。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诸葛亮当初北伐的时机是选在魏主曹丕病逝的时刻,这样看来,诸葛亮的北伐仅管后来失败了,但北伐的动机仍然有积极的一面,的确,曹丕一死的话,魏国就进入了紧张时期,诸葛亮想要在这时趁虚而入,也并非没有依据。这些在上边也说过了。
诸葛亮真正能人的地方显然是在治国方面,历史书上说明诸葛亮和张飞是当时蜀国人最为崇拜的人物,这样看来也并非没有道理的。(诸葛亮的北伐发生在228~234年)
与诸葛亮北伐同一时期,陆逊也参加过北伐,这发生在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的同时,陆逊并没有成功,演义中对陆逊的这次北伐轻描淡写,只说陆逊见北伐已无成功的可能性,于是就设计退军了。这一点与正史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当时主要是因为陆逊认识到魏国会东下,于是赶紧退军回守如此这般。对于陆逊的这次北伐,笔者暂时不想多做评论,等以后关于东吴北伐的资料多了的话再一齐说明吧。
接下来到了236年,孙权再次北伐,派陆逊和诸葛瑾负责攻打襄阳。但途中却出了事故,陆逊的亲信韩扁在带着奏章准备去向孙权报告的路上被魏军所抓获,这下可惊动了诸葛瑾,他马上写信给陆逊说道:“主上(孙权)已经返回,但敌人却抓到了韩扁,我们军内的虚实将会暴露无遗。现江水干涸,我们应当尽快撤军!”陆逊没有给他答复,还叫人种蔓菁和豆子,像往常一样地同众将下棋、射箭,表现得很优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陆逊和属下们的关系处理得很不错)。诸葛瑾很信任陆逊,但他再也坐不住了,想知道陆逊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原因,于是亲自前往会见陆逊,只见陆逊很气定神闲地说:“敌人知道主上已回去,他们没什么好担忧的了,可以聚集全都力量来对付我们。我军把守着要害地带,我们是将领,应该用自己的镇定在给士兵们安定信心,如果我们先乱了,那么士兵们该怎么办?现在我们得采取应变策略,然后退出营垒,如果现在就表现出退军的意图的话,那么敌人就会认为我们在害怕,他们将会全力来追击我们,到时候我们可就必败无疑了。”两人于是商定了计策,由诸葛瑾率领船队,陆逊率领陆军向襄阳进攻。敌军看见陆逊的部队来了,马上退回城内防守。诸葛瑾率船队撤出,陆逊则从容地整理好队伍虚张声势,然后步行向船队靠拢离去,敌军不敢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