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醉我独醒”
曹操的一生,又是慧眼识英雄的一生,曹操起事的那年,他招满了无数能人才子,让他们逐渐成为自己的智囊集团,使之为自己成其大业,从满宠、于禁、夏侯敦、夏侯渊,到后来的郭嘉、徐晃、张郃、庞德……曹操爱才,也重才,也许是受于爱才之心驱使的缘故,曹操一生为了拉笼能人不惜一切代价,这点演义中也不予否认,像徐晃、徐遮——也就是正史上的单福、还有关羽等人……而曹操爱才不仅仅限于本国人士,他也喜爱他国的人才,他对周瑜、赵云等人也是如此,赤壁之战前几年,曹操就曾让周瑜小时候的好友蒋干前往东吴说服周瑜,只是周瑜对东吴忠心不二,最终没有说成,而蒋干从小就和周瑜和要好,对于周瑜的事业他一向大力支持,还屡次无私给予周瑜帮助,而当他看见周瑜的态度十分坚决了之后,也就回想起了周瑜小时候对他所说过的话,之后就放弃了说服一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蒋干知难而退,不失为一位俊杰,舞台把蒋干描绘成一个小丑,还编出了“盗书”这样情节,那真可以说是对历史的一大扭曲了。)
曹操不仅爱才、重才,也敬才,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历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这看来是虚构的,演义中罗老先生应该是为了表现关羽的“义”才挥墨写下这段情节,是的,无论演义上,还是历史上,关羽始终对刘备都是忠心无二,笔者在这方面对关羽很敬赏,但在过五关斩六将时,笔者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曹操的“义”,关羽离去时,曹操不强人所难,反而放他走,并自责地说自己最后几天对关羽闭门不见,才是不义之举,后来又送盘缠给关羽,关羽没有下马接,众将皆怒,唯独曹操明白关羽的立场,斩六将后,夏侯敦前往追击关羽,夏侯敦当然也是位豪杰,两人怒目相视,眼看一场恶战即将暴发,又是曹操令人前往说明,化解了这场危机。
看到这里的时候,笔者不由得对曹操产生了敬意,而对于历来人们看过《三国演义》后,却是不肯承认曹操有优点的观念,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我们仔细翻开演义一看,也会发现曹操在演义中还是有不少优点的,为什么后人就是要一味地贬低曹操呢?
曹操的慧眼不仅在于识才,也在于识敌。历来人们总要把赤壁之战视为三国鼎立的完全原因,但是我们翻开史书仔细一看的话会发现,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的序曲,只是为三国形成提供了条件,而并非绝对原因,还有另一场战争,哦不,不能说是一场,应该说是8场才对,这8场战争进一步地促进了三国的形成,那就是合肥之战,时间长达十年左右,有不少人围绕着究竟是合肥之战先,还是赤壁之战先进行探讨过,其实早在赤壁之战前一刻合肥之战就爆发了,赤壁之战后吴魏的南北对抗激烈之至,双方互有胜负,而刘备就是趁着吴魏两国打得火热时建立了蜀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刘备进军益州时曹操无法前往阻止了,大体上在于曹操一方面忙于北方战事,另一方面又受孙权的处处牵制,关于这几场战争,笔者上次在《论孙权五次北伐魏国》已经发表了不成熟的见解,这里就不多重复。因此有人认为赤壁之战的影响不像演义中所的那么大未尝没有道理,合肥之战亦是一场(8场)极其重要的战役,只是主角并没有蜀国人士在内,因此就被罗老先生给忽略了而已。
在这场长时间的南北大对抗中,曹操并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上次有人在论坛里说明了这是曹操老年时身体不适的缘故,这样解释应该是成立的,但笔者觉得以身体不适来概括全部是很片面的,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吴军也是有相当良好的准备,像有一次曹操进军时,吕蒙排列了整整齐齐的一万张大弓向魏军进攻,使得曹操无法继续前进,可以说吴军方面亦不甘示弱(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在水面上的作战能力还是不逊的)。曹操见到年青的孙权治军有方,而孙权对曹操的连连挑战,使得自己的军事进程被大大地拖缓,统一全国进一步变得困难,到了晚年时,曹操已经白发苍苍,他知道自己再也无力南下长江了,不由地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也是曹操的另一次慧眼识英雄吧,笔者我看到这里时,不由地感概:“英雄,也是会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