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事实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构成我国古代四部历史小说名著,集中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因而它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国也妇孺皆知,其地位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史书《三国志》。这是文学艺术形象描绘的魅力,也是它具有七分历史事实(这是指整个《三国演义》而言,有的章回虚构多一些,有的又少一些)的感召力使然。
一、形胜之地汉中
汉中地处陕西秦岭南部偏西,南接四川,西临甘肃,东临陕西安康,地处汉江上游。它辖有汉台区、南郑、留坝、城固、勉县、宁强、略阳、佛坪、西乡、洋县、镇巴等1区10县。其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为波状丘陵,南部为汉中盆地,系冲积平原,属亚热带气候。汉江由西向东穿过,褒水由北向南流入汉江。它南控巴蜀,北扼关中,西通甘陇,东通豫鄂,自古就是经济、军事重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汇之区,在陕西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和光荣的一页。至于汉中、汉水、褒水等地名的形成,历史亦很悠久,又与族名相关。
汉中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开发较早。《尚书·禹贡》云:“华阳黑水惟梁州。”梁州之名因古梁部族的一支迁居于此而得。汉水初名漾水,后因帝尧长子监明(字汉)的汉部族(以其字命名)封迁于此,故改“漾水”为“汉水”。又因监明子刘式(本为姬姓,因居刘地而改姓刘)在此建立部落大汉国(以人身材高大而加大为冠),其族人部分南迁于蜀(广汉、汉源等名均因汉族而得),汉江上游的大汉国地居中央,故又称“汉中”或汉川;黄帝后裔勉部族的一支迁居汉水上游后,又称“汉水”为“沔水”(沔与勉同音),称其居地为勉(今勉县);禹治水时,其族的一支褒人随往,后留居勉人之地,又称居地为褒,水为褒水。可见勉、褒之名均因氏族名而来;舜帝后裔商均族的一支和尧后裔丹朱的一支结合,因居于苍野(今商州)而称苍梧族。他们的一支迁于汉水的中、下游一带,和良人结合(良人因居汉水旁故又称浪人)称“苍浪族”,故“汉水”又有“苍浪水”之称。夏代建立后,汉中的禹之后裔褒国人又称为夏人,且因褒国吞并了附近一些小部落古国,地域较广,所以又称汉水为“夏水”。《尚书·禹贡》所说的“沔”水,《集解》郑玄说的“汉阳西”、“汉水”、“汉嘉县”等,均因汉人古氏族而名,且很古老。三代时汉中为王朝辖区,南郑(今汉台区)城的始设,相传为周厉王时,部分人徒入此地时营筑。周幽王曾伐褒国掳褒姒。春秋的巴、蜀地,战国楚设汉中郡,治所在南郑(今汉台区东),公元前312年秦惠王又置。秦汉为汉中郡,东汉末为张鲁农民政权所在地。汉王刘邦居汉中、张鲁都汉宁和刘备在汉中称王,是汉中三国前地位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曹操与刘备对汉中地区的争夺,就发生在张鲁农民政权之时。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公西征张普,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将自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张、朱灵等攻破之。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今甘肃徽县北)。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持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西平(今青海西宁)、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诸将演、蒋石等共斩送韩遂首。秋七月,公至阳平(今陕西勉县西)。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遗解 、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公军入南郑,尽得鲁府库珍宝。巴、汉皆降。复汉宁郡为汉中;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辖境相当今石泉至安康间汉水流域一带),置太守;分锡、上庸郡,置郡尉。”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云:
“却说曹操兴师西征,分兵三队:前部先锋夏侯渊、张;操自领诸将居中;后部曹仁、夏侯,押运粮草。早有细作报入汉中来。张鲁与弟张卫,商议退敌之策。卫曰:‘汉中最险无如平阳关;可于关之左右,依山傍林,下十余个寨栅,迎敌曹兵。兄在汉宁,多拨粮草应付。’张鲁依言,遣大将杨昂、杨任,与其弟即日起程。军马到阳平关,下寨已定。夏侯渊、张 前军随到,闻阳平关已有准备,离关一十五里下寨。是夜,军士病困,各自歇息。忽寨后一把火起,杨昂、杨任两路兵杀来劫寨。夏侯渊、张急上得马,四下里大兵拥入,曹兵大败,退见曹操。操怒曰:‘汝二人行军许多年,岂不知兵若远行疲困,可防劫寨?如何不作准备?’欲斩二人,以明军法。众官告免。操次日自引兵为前队,见山势险恶,林木丛杂,不知路径,恐有伏兵,即引军回寨,谓许褚、徐晃二将日:‘吾若知此处如此险恶,必不起兵来。’许褚曰:‘兵已至此,主公不可惮劳’。次日,操上马,只得许褚、除晃二人,来看张卫寨栅。三匹马转过山坡,早望见张卫寨栅。操扬鞭遥指,谓二将曰:‘如此坚固,急切难下!’言未已,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操大惊。许褚大呼曰:‘吾当敌贼!徐公明善保主公。’说罢,提刀纵马向前,力敌二将。杨昂、杨任不能当许褚之勇,回马退去,其余不敢向前。徐晃保着曹操奔过山坡,前面又一军到,看时,却是夏侯渊、张二将听得喊声,故引军杀来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