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三国时代有名的榻上对,不过比起隆中对而言还是差远了。为什麼差远了呢?因为鲁肃所谓「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对当时的东吴而言并非难以企及之事,但「跨有荆益」对寄人篱下的刘备而言就近乎白日梦似的幻想。由此适可见诸葛亮算计之精气象之大呀!《资治通鉴》选录此段,最末作「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此王业也」将「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删去,胡三省於其下注「江东君臣上下,本谋不过此耳」。司马光删得好,胡三省注得好,孙权说穿了就只是个自保之贼而已。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刘表死後,鲁肃进言道:「荆楚与我国邻接,既可沿著汉水一路进攻中原心腹之地,且其地外带长江汉水之险、内怀桐柏大别之阻,可谓固若金汤。再者荆州沃野万里,百姓富庶,若据为己有,必於成就帝王之业大有裨益。眼下刘表刚死,二子素来不睦,而军中诸将或依附刘琦或依附刘琮未能齐心同力。此外刘备乃天下枭雄(枭乃勇健之义)且与曹操有很深的过节,在寄人篱下的那段日子里刘表忌惮刘备的才干不予以重用。今若刘备能与荆州的旧势力协心齐力,则我方宜与之交好结盟;若荆州上下离心离德,那我方应该因时制宜别有所图,以成就大事。我鲁肃请求将军您准许我奉命前往荆州给刘表二子吊丧,藉机慰问拉拢荆州军之掌权者,并说服刘备使其安抚刘表部众,再与我方齐心共力对抗曹操。刘备必定欣喜不已而不会回绝这项提议。若一切顺利,则天下可指麾而定呀!如果不赶紧稳住荆州的势力,恐怕会被曹操抢先一步。」孙权旋即派遣鲁肃出使荆州。鲁肃到了夏口,听闻曹操已经兵发荆州,便日夜赶路。没想到才到了南郡,刘表次子刘琮已经向曹操投降,而刘备仓皇奔走,意欲南渡长江。鲁肃决定舍弃刘琮直接与刘备见面,在当阳县的长阪与刘备相会,便陈述孙权有心合作之意,又指出江东兵强马壮,劝刘备与孙权并力抗曹。刘备听了鲁肃的话非常高兴,当时诸葛亮正巧跟随刘备,鲁肃便对诸葛亮道:「我是你兄长诸葛子瑜的朋友。」当下便与诸葛亮结交。刘备於是前往夏口,派遣诸葛亮出使孙权,而鲁肃亦随著诸葛亮返回江东覆命。
赤壁之战前孙刘同盟的倡议者〈诸葛亮传〉与〈鲁肃传〉各自以为是传主,裴松之评道:「臣松之案: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而《蜀书‧亮传》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於亮。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三国志》不少前後矛盾之处确实为阅读造成一定的困扰,不过换个角度想,每一篇传记都有明确的主体性、每位传主都是传记里独一无二的主角,这正是《三国志》精采之处。这学期修阎鸿中老师的史学史,有位同学问老师怎样才是阅读《三国志》最好的态度。阎老师答得很妙:「你要用读《世说新语》的心情来读《三国志》。」《三国志》与《世说新语》都是在一片月旦人物的风气下完成的著作,《世说新语》在浮光掠影间呈现一位位高妙之士刹那间的永恒,而《三国志》则倾尽全力把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次全打在同一个人物身上。陈寿就像是偏私的编剧,总是给予主角更多的台词更多的亮点,虽然第一幕戏可能与第三幕对不上,但就是这种近乎独白式的演出更能突显出传记人物的气质与精神。裴松之对陈寿的批评就史学方法而言有其必要性,但这种缺点并不会减损我们阅读《三国志》时所得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