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后汉书 何进传>
身为宦官之后仍义无反顾地站到何进, 袁绍等人的集团, 冷嘲热讽自然是少不了, 这非纯猜测, 据<世说新语 方正>记载, "南阳宗世林, 魏武同时, 而什薄其为人, 不与之交。"; 而<楚国先贤传>则曰:" 宗承字世林......魏武弱冠, 屡造其门, 值宾客猥积, 不能得言, 乃伺承起往要之, 捉交, 承拒而不纳。" 曹操承受的圧力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但就算面对势力浩大的宦官集团, 曹操并无退缩, 在两面不讨好的情况下仍继续坚定立场, 孤身走上正确的道路。
灵帝死后不久, 何进成功闪电夺权后, 不顾众人的反对毒杀被软禁的董太皇太后, 引发原亲附及同情董氏集团的人士不满, 一个反何进同盟正逐步形成, 结果袁绍向何进提议召董卓入京以强迫解除宦官集团的兵权, 一个会议在大将军府召开, 参与人士有何进,袁绍,陈琳,曹操,郑泰,卢植,荀攸等:
陈琳,郑泰,卢植和曹操等都提出了有建地的异议, 但都一一被无谋的何进否决。(注22)何进最终也如他所愿, 不过, 等待他的首先是张让,段珪等在禁宫的埋伏。身首异处的何进只是悲剧的序幕:袁绍屠杀宦官, 不管三七二十一, 无须的杀; 吴匡趁机杀何苗; 卢植救何太后; 段珪自尽, 少帝辩和陈留王协等人落入董卓的魔掌……
皇甫嵩对董卓自恃护驾有功又无可奈何, 乃告老还乡; 鲍信劝袁绍突袭董卓以擒之, 但被袁绍拒绝, 鲍信痛恨朝廷重臣无承担, 自带本部回泰山; 丁原又被董卓诱杀; 地位进一步稳固后以连月旱象为由罢免司空刘弘以便自己兼任, 继而升至太尉, 最后更废掉少帝辩。
另一方面, 董卓行曹操早年的建议, 为陈蕃, 窦武等清流派平反; 有起用了一些海内名士如蔡邕以增加自己的声望, 不过, 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有能力离开的善类早已跑光, 董卓不得不拉拢一些有知名度的少壮派, 曹操[当仁不仁], 成为董卓的目标, 欲表曹操为骁骑校尉。 曹操早已认清董卓恶魔般的本质, 宁愿做通缉犯也要逃回陈留以起义兵。
期间曹操专走小路, 避过虎牢关的守卫后投奔他老父的朋友吕伯奢, 一件千古的无头公案发生:
1.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2.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3.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当中恐怕以<杂记>最不可信, 曹操杀人后的说话, 谁听见?!如果是曹操[良心发现], 自己说出来的, 应该是记载于<武帝纪>或<魏书>等, 何况藏匿通缉犯还公然杀猪款待, 并有心情到村外沽酒?! 不合理!虽然曹操性格多疑, 但一向思虑周密的他, 恐怕不会仅因一句(或过份亲络)就杀人全家, 这岂不是给官差一个线索?!
曹嵩与吕伯奢有旧不代表曹操与他的五个儿子有旧。夜杀, 在下的理解是众人睡觉中, 古时的乡村人家还很纯情, 不可能所有人的演技都是这么出众, 连许褚都能找出背叛异心者(注23), 曹操就算是惊弓之鸟也不可能一个都找不到想杀他的人就无故杀人。
就算曹操真的是杀了人, 也不能完全怪他, 不斩草除根那个才叫傻B(虽然是误杀)。看看在三国说仁及做较彻底的刘备在关乎到性命问题上, 如何不先下手为强?
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先主传>
刘璋请刘备, 璋将杨怀数谏。备悟, 请璋子褘及怀。酒酣, 备见怀佩匕首, 谓怀曰:“将军匕首好, 孤亦有, 可得观之。”怀与之。备得匕首, 谓怀曰:“女(汝)小子, 何敢间我兄弟之好耶!”怀骂言讫, 备斩之。<三国志补注卷五注引零陵先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