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读演义小说,崇拜神勇的武将,最喜欢的人物不是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吕布赵云马超林冲武松杨再兴高宠等,而是魏将张郃,这其实是偶然一次看《三国演义》小人书造成的。那是四年级的时候,无意从同学手中得到一本《智取陈仓》,里面有张郃、戴陵中诸葛亮计后,被蜀军困于重围,书中文字配图描写道:“张郃纵马挺枪杀上山来,山上矢石如雨。张郃不能上山,乃拍马舞枪冲出重围,无人敢当。蜀兵困戴陵于垓心。张郃杀出旧路,不见戴陵,即奋勇翻身又杀入重围,救出戴陵而回。孔明在山上,见张郃在万军之中往来冲突,英勇倍加,就对左右说:‘尝闻张翼德大战张郃,人皆惊惧。今日见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必为蜀中之害。吾当除之。’”当时对张郃之勇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加里面张郃的模样画得很帅,所以就深爱上了张郃。不久又看了《战官渡》,发现张辽的样子与张郃很像,顺带也喜欢上张辽。于是就到处找有张郃出场的小人书,于是就爱上了三国,于是就要家人去借《三国演义》。家里很穷,一本小说也没有,父亲走遍邻近村庄,四处访问,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岸泉坑和伯家借到了一本古本的《三国演义》,线装繁体竖行,破旧不堪,有好几册,我如获至宝。那时才上十岁,如何看得懂?也看得千辛万苦,但我只是为了读张郃出场的情节。五年级,父亲给我买回梦寐以求的《三国演义》,我欣喜若狂,日夜迷读,从读遍张郃出现的每一章节到通读三国,由于读的次数多,一部《三国演义》,简直了如指掌,不少章节能够背诵。又四处去请村里的老人讲三国人物的传说和故事,想听到有关张郃武力高于张飞马超的情节,想为张郃败于马超翻案,因为父亲说张飞杀不赢张郃,而马超又赢不了张飞。可是听到的情节总是令我失望,老人所说的与《三国演义》大同小异,张郃乃屡败之将,有些老人还怪讶这个孩子为何如此痴迷无用的张郃,我心里很受伤。
稍长,对《三国演义》更加娴熟,对三国人物的理解也渐渐趋向理性。《三国演义》出场人物上千,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性格鲜明的足有好几十人,称勇者必推吕布关张赵马黄典许,而号称魏之名将的张郃却不在其列。张郃是《三国演义》写得非常失败的一个人物,就算在罗贯中极力贬低压抑的曹魏将领中也丝毫不出采。他性格前后矛盾,一会胆小如鼠,一会血气方刚;一会不堪一击,一会又与勇张飞大战百十余合,甚至在万军之中无人敢当;一会笨得如狗熊,一会又能识破黄忠法正之计。罗贯中好像不喜欢张郃,让他先后败于赵云、马超、张飞、黄忠之手,每战必败,这在勇将间动辄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的《三国演义》里是很少见的。渭桥名枪对决,二十合完败于马超,过于示弱,表现甚至比不上平淡无奇的曹洪。多次败给赵云,见了赵云胆战心惊。瓦口关大战张飞时,被张飞像耍猴子一般玩,简直草包一个。不知天高地厚,欺黄忠年老,立马一溃百里。《三国演义》又多次称张郃乃魏之名将,有万夫不当之勇,这好像是罗贯中自打耳光,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名将”和“万夫不当之勇”也太没有档次了。张郃人物的设置,不过是专门为了衬托张黄马赵之智勇。后来写张郃之勇,也不过是为显孔明之智。张郃是一个为了失败而失败的木偶人,一代名将被糟蹋到如此地步,这是罗贯中的重大败笔。也许我性格太偏执,喜欢上一个人物或一件事就很难动摇,明知《三国演义》中张郃平庸无神,依然爱着张郃,每到书店,必找有关张郃的书看,必看到张郃惨败的内容,心里必然郁闷。这就像我喜欢日本棋手武宫正树,着迷他内容空空的宇宙流,明知他实力已虚弱不堪,一胜难求,还是要天天上网查找武宫的消息,每查必查到失败的记录,心里那种失落岂可与人道哉!
上大学时,在图书馆里通读了《三国志》与《资治通鉴》,终于对历史上的张郃有了全面的认识,张郃太了不起了,他值得我如此着迷。残汉三国,战将如云,张郃是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将才之一。他的智勇才略,在同时代的将领中鲜有其匹。张郃堪称神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