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宦子弟入仕太便
蜀汉职官制度的另一特点是:为了确保外来势力集团的利益,对来自荆楚统治阶级的子弟入仕提供了太优越的保证。蜀汉下一代普遍不如老一代。刘备的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或低能昏庸,或毫无建树。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十七岁与公主成婚,从官拜骑都尉起,三十五岁时出任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进入最高统治层,可实际却无力胜任自己的职责。景耀六年,邓艾奇取江油,诸葛瞻督诸军拒敌,至涪(今绵竹)停住不进。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屡劝宜急速前进,据险以阻,不让敌军进入平原。此乃常识,诸葛瞻却犹豫未纳。结果邓艾军长驱而前,蜀军无力阻挡。蜀军退至绵竹后,本该据城死守,或可阻敌。四十多年前,刘备取蜀之时,刘璋子刘循在这附近坚守雒城一年,便是一例。现在,只要诸葛瞻能在绵竹、或雒城坚守十天半月,形势即可大变。但当邓艾"遣书诱瞻"时,诸葛瞻却勃然大怒,斩使出城,一战即败,终致身死军散,让邓艾军直扑成都,葬送了蜀汉。其他开国元勋子弟,虽然无德无能,但大体都担任了过高的职务。如下表:
姓名 长辈及其关系 职务、建树、事迹 备考
张遵 张飞孙 尚书。随诸葛瞻死于绵竹。 《张飞传》
关统 关羽孙 虎贲中郎将。无事迹可考。 《关羽传》
关彝 关羽孙 虎贲中郎将。无事迹可考。 《关羽传》
马承 马超子 嗣父爵为侯。无事迹可考。 《马超传》
赵统 赵云子 嗣父爵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无事迹可考。 《赵云传》
赵广 赵云次子 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赵云传》
诸葛尚 诸葛亮孙 随父俱死绵竹。 《诸葛亮传》
诸葛京 诸葛亮孙 蜀亡后被内迁河东。 《诸葛亮传》
法邈 法正子 奉车都尉、汉阳太守、关内侯,无事迹可考。 《法正传》
麋威 麋竺子 虎贲中郎将,无事迹可考。 《麋竺传》
麋照 麋竺孙 骑都监,无事迹可考。 《麋竺传》
马秉 马良子 骑都监,无事迹可考。 《马良传》
陈济 陈震子 嗣父爵为亭侯,无事迹可考。 《陈震传》
吕辰 吕乂子 成都县令,无事迹可考。 《吕乂传》
吕雅 吕乂传 谒者,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 《吕乂传》
向条 向朗子 御史中丞,降晋后为江阳太守。 《向朗传》
向宠 向朗侄 中部督、典宿后卫。夷陵兵败,所带兵营独保全。延熙三年,征汉嘉时死。 《向朗传》
霍弋 霍峻子 庲降副都督,参军,威震南中。 《霍弋传》
蒋斌 蒋琬子 绥武将军、汉城护军,钟会取蜀至汉城,与其通信,回信。随后主降邓艾,被待以交友之礼。后在成都被乱兵杀。 《蒋琬传》
蒋显 蒋琬子 太子仆,降邓艾后,在成都被乱兵杀。 《蒋琬传》
费承 费祎子 嗣父爵为侯,黄门侍郎,无事迹可考。 《费祎传》
费恭 费祎子 尚公主,尚书郎,一时显名,早卒。 《费祎传》
习忠 习文祥 尚书郎。 《杨戏传》
张毣 张裔子 嗣父爵,历三郡守监军。 《张裔传》
张都 张裔子 太子中庶子,无事迹可考。 《张裔传》
邓良 邓芝子 袭父爵,尚书郎,降晋后为广汉太守 《邓芝传》
总的看来,上述开国元勋的子孙们虽未发展为纨袴子弟,但平庸低能、无所建树之辈居多,只有极少数(如向氏、霍氏)差与父辈媲美。他们没有能力挑起老一代交下的担子。但蜀汉的开国元勋们,蜀汉的制度,却硬要把这副重担压在他们身上,结果既毁了国家,又害苦了这些儿孙们。如果在天下一统的和平时期,其弊端尚难以即见。但在天下纷争,彼此生死拼斗之时,很快就会导致国亡族灭。反观当时曹魏,孙吴,虽然也存在开国元勋的子弟们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但曹魏通过"九品中正制",东吴通过依靠土著豪族的用人途径,能不断地从土著势力中补充新鲜血液,所以曹魏,东吴都能长保人才济济、新人辈出之势。
(四)文官武称
蜀汉职官的一大特征文官武称,这也是纳一切入战争轨道的一种反映。汉制,将军皆负责征伐,即皆为武将。至蜀汉时,将军又成为一种加衔。军师将军之称,在诸葛亮之前,仅见东汉初期"左于为军师将军"(《后汉书·邓禹传》),仅为暂时而用。《诸葛亮传》说:"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在一般观念中,军师只是谋士,不便直截出面执政,加上将军二字,就名正言顺了。其次,在一般观念中,军师只是文官,这在战争年代,算不得美名,加上将军二字,武气就重了。蜀汉由于有了诸葛亮这个表率,许多文官都有武称。如杜琼本系文官,却有"左中郎将"之称。法正、孙乾、吴壹、许靖、伊籍、简雍、来敏等人,皆有将军头衔。郡守多由将军兼任。《霍峻传附子弋传》:"以弋领永昌太守,……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这种加衔有时也是权力对抗、权术平衡的需要。《陈祗传》说:"陈祗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便是一典型例子。
(五)高位低职普遍
蜀汉仿秦汉制度,按国家建制设官,而实际上的职能部门却没有这么多,许多官位高的人,不得不担任相对较低的职位。《宋史·职官志》:"宣和以后,官高而仍旧职者谓之领,官卑而职高者谓之视。"实际上这种情况在蜀汉政权中十分普遍。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刘备开始的:"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先主传》有"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王连传》说王连"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秦宓传》:"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邓芝传》:"亮卒,迁前军师前将军,领衮州刺史。"《王连传》:"建兴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向朗传》:"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李恢传》:"遂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住平夷县。"《吕乂传》:"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杨洪传》:"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建兴元年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李恢传》:"建兴七年,以交州属吴,解恢刺史。更领建宁太守,以还居本郡。"《王平传》:"又领汉中太守。"《杨戏传》:"……迁南中郎参军,副贰庲降都督,领建宁太守。以疾征还成都,拜护军监军,出领梓潼太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