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
(一)都督原属低层
都督在汉制原为将军以下的中级属官,孙坚曾被董卓击溃而败逃,后来收拾残兵,在阳人转败为胜,所枭首华雄即为「都督」。吕布遇袭时,亦转投麾下陷阵营「都督」高顺,按吕布的职称为骑督。吕范自愿献身于孙策手下,自称「蹔领都督,佐将军部分之。」但孙策一度拒绝:「卿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于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碎事乎!」亦可悉汉献帝初期,当时都督的地位不高。后来建安结束,刘备汉中称王及益州称帝,张飞被部将张达及范强暗杀,这个消息透过张飞军营都督回报,刘备接到陈表时,还没看内容就知道张飞已死,注文提到:「表当自飞上,而都督越次上之,故知其必死也。」应该由将军汇报,却由都督呈报,可想将军必然出事,这位都督甚至姓名无考,都督之职称,位鄙而低微。
后来发展不同凡响,或为持节都督、或为使持节都督、或为都督各州诸军事、或为都督中外诸军事。
(二)分兵驻防任务
江东扣除常驻首都的中央兵以及北屏东线,荆州分别以武昌及江陵以两大军团驻兵。
荆州诸将不乏由菁英文武出任,从早期的周瑜、鲁肃、吕蒙及陆逊,到后期步阐、陆抗、朱绩及滕牧,拥兵驻扎。目标本订在「限江自保」,似乎以长江作为天险,先后抵抗曹操、刘备及曹丕等大规模来袭。不过分兵于荆州的同时,也削弱孙权集中兵力的可用兵力。按吴亡尚有兵二十三万,但是孙权北伐、诸葛恪北攻,却常拘束于十万,可见至少有半数被留置,最合理的解释即为分兵驻荆。相较于蜀汉北伐,孔明首伐即挥师十万以上(按斩马谡时十万之众为之流涕,此为战后死剩,战前应该更多。)或者刘备东征丧师八万余等,按出兵至少会大于牺牲数,起码刘备出兵八万以上,若以蜀亡时有兵十万二千,观之刘备及孔明的用兵,几以倾巢而出。
但是江东却因故不能伸展手脚,此乃受分兵驻守荆州之影响所限制。
(三)设都置督优缺点
设立专门委员特别处理固然有组织扁平化、行事极富效率、可实时反应迅速等。
长江沿岸诸督的设置,也许出发点即在以中央直辖,以专人负责。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失去管理及毫无监督,每个专委都是特殊人物,都具有体制外的特权,原有一般性制度也就瓦解,一但临阵变节或消极怠工,为害甚至大于原来的层层节制。比方西陵督步阐的叛逃,起因虽是调动职务,但若中央连这种人事任命都无法行使,可见之前西陵不受中央节制久矣;或者晋军吞吴时,孙吴丞相仅以三万迎战,其他各督各军本来应该要参战、抗战到底,但却因故而未战,各督不擅妄动,讲得好听是坚守岗位。太多空降诸督各带兵赴任,原有的太守校尉荡然无存,难以正常执行公务。原本常规郡管县,还要考虑驻军都督,迭床架屋失去原有效用。杜预一举擒斩江陵督伍延、王浚捕得荆州都督孙歆,当地本来还应有南郡太守,最初,赤壁战后孙权以周瑜为南郡太守,驻守江陵,原本在郡治江陵镇守南郡的设计很好,结果出现江陵督及临危授命的都督,理论编制上应该出现的南郡太守反而不见了。本来应该出现一个周瑜独大一方,结果演变成江陵督、荆州都督及南郡太守三将共赴国难。
孙吴都督普遍比曹魏都督来得小,观其名称为西陵督、公安督、巴丘督、信陵督、夏口督、江陵督、都下督及京下督等,相当于各要点驻兵,尤其是重要的地方如南郡及西陵,就设有西陵督及江陵督,京城附近也有都下督及京下督,不比都督荆州、都督青徐或都督淮北等。但是都督之下,郡县难行,非受管辖的驻兵愈多,地方自治更难伸手脚,昔日长沙太守孙坚挥兵平定乱事,甚至越境到邻近二郡镇压叛乱,在都督制之下已不复见,如果长沙郡境内还有其他中央军队的话。因此各督愈来愈多的同时,同时彰显原有编制逐渐被削弱。
洋洋洒洒的各都各督,实际上宛如军阀林立。
(本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