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前面提到,徐州刺史陶谦举荐张昭,而张昭是置之不理,为什么孙策能够获得张昭的青睐呢?这个问题在史料中没有提到。不过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猜测。陶谦举荐张昭,张昭因为不买帐而被陶谦给抓了,但是到陶谦死后,张昭还专门写了一篇祭文来悼念他。其文曰:
猗欤使君,君侯将军,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赖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宁。唯帝念绩,爵命以章,既牧且侯,启土溧阳。遂升上将,受号安东,将平世难,社稷是崇。降年不永,奄忽殂薨,丧覆失恃,民知困穷。曾不旬日,五郡溃崩,哀我人斯,将谁仰凭?追思靡及,仰叫皇穹。呜呼哀哉!
从这段祭文的内容分析,张昭对于陶谦管制徐州时期的功绩还是比较欣赏和敬佩的。同时对后来徐州局势的混乱充满了悲伤和愤怒,说明张昭对于天下太平、“遗爱于民”、“甘棠是均”充满了憧憬。这也就为日后加入孙策阵营埋下了伏笔。这也就好象后来的诸葛亮,不是不想入仕,而是在等待时机。而一心想平定江东的孙策也基本上符合张昭的入仕条件。《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之前在江东时,“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同传注引《江表传》载:“策年十余岁,已交结知名,声誉发闻。有周瑜者,与策同年,亦英达夙成,闻策声闻,自舒来造焉。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劝策徙居舒,策从之。”这都说明孙策在当时已经有良好的名声。后来孙策进兵江东,又是“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而孙策本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所以张昭能够放下架子,倾心于孙策。而孙策为了能够彻彻底底地征服张昭,也用了不少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