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纹以为诸葛亮此战可说是兵不血刃的获得二郡,而他的军事才能也表露的无疑。首先诸葛亮准确的判断了当时的局势,找出了魏国的空虚之处;其次诸葛亮看到了阴平、武都的重要性,二郡所在位置正是阴平道的北口。雨纹以为诸葛亮虽知从阴平道袭取蜀中的成功度不高,危险性也很大,但为了防患于未然、以防万一,所以攻取了二郡,那么阴平道的出入口皆在蜀国掌握之中,那样连“万一”也不会出现了(事实证明果然会有邓艾这种冒险家)。最后,从郭淮不战而退(汉朝本无雍州,曹操因凉州太大并且要防范蜀汉,所以划出雍州便于治理,更重要的是防御蜀军。身为雍州刺史的郭淮的任务就是守卫边境,防范蜀军。以雨纹看来,这次郭淮是严重失职,竟然未抵抗就拱手将疆土送于蜀国),可知诸葛亮在魏国军将中的影响力及威慑力,那时总没什么《三国演义》之类的来神化诸葛亮吧,而且郭淮和他的部队长期驻守蜀魏边境,他们应该比国内任何人都明白、了解诸葛亮和他军队的实力。一个人是否是优秀的军事家,他的敌人的反应是最客观真实的(郭淮是魏国该时期的重要军事人才之一)。
第四次战役是蜀汉建兴八年(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八月,由魏国兵分四路,发起攻势(雨纹私自称为蜀汉防卫战)。曹真出子午道从北攻南郑;司马懿溯汉水西进,从东直逼南郑,准备与曹真会于汉中;张颌出斜谷道直逼阳平关,由西攻汉中,和曹、司马两路形成三面夹攻的形势(《三国志》的《曹真传》、《华歆传》等都说曹真是出子午道,但没提张颌,也没提斜谷是谁领军;而《后主传》中却说曹真出斜谷,张颌出子午;《张颌传》中又未提此事。雨纹思虑再三,认为《后主传》可能是参考了一些蜀国的私人记载,而双方又没有交战,所以可能记错了将领的“方位” [因为《三国志》的魏书、蜀书、吴书不是陈寿同时写的,所以难免有错;而在裴松之注解前,三书也一直是独立流传的];而诸葛亮重点防的又是子午、汉水两路兵马,所以雨纹就擅自将张颌“派到”斜谷一路去了。这只是雨纹的个人见解,诸公若有新的发现或见解,希望能告诉雨纹);另外还有一路不太重要,是出武威,各传中皆找不到领军之人,而且武威离汉中、益州都很远,雨纹起先有点莫名其妙,后来在《魏延传》中找到该年魏延与费曜、郭淮交战记载,而在其他传中又找不到该年蜀魏何时又有出兵,再加上从诸葛亮常制约魏延不让他独立带兵来看,应该是诸葛亮分不了身的魏国四路攻蜀之时,所以雨纹擅自就认为这一路是费曜、郭淮带领,是取道羌地直攻武都、阴平的(从时间和方位来看都是说得通的,诸公若有异议,雨纹很想听听)。对于魏国数道并进的进攻,诸葛亮自己屯兵于成固、赤坂以待子午、汉水两路魏军;斜谷一路则有阳平关阻挡(守将不明);兵出武威的费曜、郭淮由魏延率军西入羌中抵挡,此外诸葛亮招李严领军二万进驻汉中为援。此战的结果是,正逢大雨三十余日,进兵汉中的军队因栈道断绝、汉水泛滥,不能前进与蜀兵交战,到九月魏明帝曹叡下旨曹真等班师;只有出兵武威的费曜、郭淮可能离的远,没受大雨的影响,如期到达,与魏延率领的蜀军在阳溪发生激战,被魏延大败。
从这次战役就可看出双方国力兵力的差异,魏国在东南防吴,北防乌丸、鲜卑,西防羌的情况下,仍能四道并进伐蜀,声势浩大;诸葛亮东联孙权,南不留兵防蛮,西北结好羌兵,如此节省兵力,也只有一出祁山时分兵而进,而且给赵云的兵力很少,只作为疑兵使用。不过对于此战,诸葛亮似乎很自信,因为《李严传》记载“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诸葛亮还没开战,就已准备好明年攻魏了,好象此战已经获胜了。
诸葛亮自信是有原因的,对于魏国的进攻,诸葛亮早就有所发觉,并在建兴七年底就开始准备了。他在建兴七年十二月,筑汉城于沔阳,筑乐城于成固。这两座堡垒成犄角之势护住了汉中首县南郑的东、北两面,正挡住了曹真、司马懿两路进攻的路线(而南郑西面因为有天下闻名的阳平关所以就不必耗费再筑城了)。诸葛亮也没有坚守两城,而是将主力屯于成固、赤坂,这样他就可以自由应付曹、司马两路魏军(当然也说明蜀军兵力不足,不宜分兵抵御);这一行动就雨纹的意见,表明了诸葛亮打算野战,也表明了诸葛亮对野战的自信心。而综观诸葛亮的屡次出兵,由他亲自指挥的野战是没有战败的,魏将也没有能战胜他的;无论是陈仓之战时的王双,还是雨纹接下来要说到的二出祁山时的司马懿、张颌(武都、阴平之战时的郭淮和五丈原之战时的司马懿根本不敢与他野战;而一出祁山时,马谡同志又是违亮节度,否则战果或许要改变了)。诸葛亮采取攻势时,魏军基本上都采取了坚守、固守、死守的战略,只有司马懿吃过一次苦头,所以他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兵时,宁可装女人也不出战了。因此雨纹很想看看魏国采取攻势时双方的战争,那时魏军总不会千里迢迢来坚守不战吧(就如同看球赛一样,对攻战才是最精彩的,防守战就很乏味了);若天不下雨,不知会是什么结果?很有悬念,只可惜老天爷不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