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中功过
景元四年秋八月(263),魏国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但是朝臣对司马昭的伐蜀军事行动依旧不满,将军邓敦说蜀未可讨,在这发兵之时说此等话语,无疑是在触犯司马昭的权威,结果邓敦就没邓艾那么幸运,被司马昭杀了示众。①魏国此次兵分三路大举伐蜀。西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带兵三万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沓中进攻。中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带兵三万从祁山(今甘肃西和县北)向武街、阴平桥头进发,截断姜维的归路,这两路目的完全是绊姜维于沓中,使其不得东顾汉中。东路则是魏军主力,由钟会亲自率领,带兵十余万分从斜谷(今陕西郿县南)、骆谷(今陕西盩厔南)、子午谷(今陕西鄠县南)三道,向汉中进发。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姜维提出的御敌的方案却是: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今陕西沔县东)、乐(今陕西城固)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此五地都在今甘肃东南界,陕西西南界一带)皆立围守。②
姜维此举被后人毁誉不一,但是就当时蜀汉战略形势,姜维此举并未错误:
首先,魏延、王平之日,蜀汉兵力尚强,有足够的军力去实兵诸围以御外敌。在涪关另驻扎大军可接应汉中,而此刻涪关早就没了驻军,姜维却因为黄皓,带领大军避屯沓中,后主更是不听姜维奏章增兵汉中,使得汉中兵力薄弱为历年之最,诸围守之兵不足万人(后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然两城亦只各兵五千)。要做到诸围实兵谈何容易?
其次,王平拒曹爽那次,蜀军将领也大多以“力不足以拒敌”,认为“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可最后还是用拒敌国门之策。那是因为当时护军刘敏认为“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这样会造成资敌③。而姜维之策已经先“敛兵聚谷,野无散谷”,使得敌军无法就地征粮。
最后,当年曹操率领大军讨伐汉中,张卫率众拒守阳平关,结果曹操率领十万之众,却因为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便欲撤军。④后来要不是天佑大魏,汉中还是五斗米道的天下那。张卫的法子和姜维一样,就是守住阳平关,让你面对天险,望关兴叹。而曹操的大军当时还能以“民麦为军粮”,却也面对雄关,无计可施,按姜维战略那敌军就比曹操更糟糕,因为他们是野无散谷,只能千里运粮,可见姜维此战略并未曾错误。
魏军五路大举进军,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消息传到成都,后主才大梦初醒,慌忙调兵遣将去堵这漏子。后主让廖化驰援姜维,当时汉中诸围尚有守军,而姜维也曾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所以成都又派遣张翼、董厥前去阳安关口,协助外围驻军。⑤从这军事举动来看,成都方面还是想沿用“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的老战略,可是成都又改变了主意,命令汉中诸围不得和魏军交战,全数退回汉乐两城坚守。⑥成都方面最后还是用了远在沓中的姜维之策,为何朝令夕改,大概也是因为怕汉中的守军不足,只得采取退守汉、乐、阳安的办法了。
钟会东路大军主力分从斜谷、骆谷入,钟会自走斜谷,又命魏兴太守刘钦从子午谷进发,斜谷、骆谷并非什么坦荡通途,钟会命牙门将许仪在前开道架桥,钟会在后面督率大军。那知道有一次过桥的时候,碰上“豆腐渣工程”,桥面塌陷,偏偏又把钟会的马腿坑陷了,幸好没跌到桥下去,要不以秦岭的险峻,镇西将军不死也得重伤。钟会自是大怒,以此下令斩杀许仪。许仪是魏初功臣许褚之子,钟会竟不法外开恩,将士们人人震惊害怕。其实试想,在魏末之时,司马家一家独大,钟会党附其后,即使如名如嵇康、贵如曹髦,尚且性命不保。许仪一区区先代功臣之子,其性命又怎么放在钟会眼里。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