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绵竹
十一月,邓艾军进入连绵一百五十里的左儋道,这段山道位于江由南涪水边,傍江背山、俊俏险狭,人们左肩担担行走,路上竟不能换肩,左儋道即由此而得名。①潘尼《恶道赋》形容此路:道深地狭,坂峭轨长;轮舆颠覆,人马仆僵。不过总比先前凿山开道的阴平道好的多,魏军只得束马悬车,继续前进,一路之上如果有蜀军拦截,想必是进退无门,可是由于诸葛瞻的固执,魏军终于畅通无阻的来到涪关。
邓艾以兵不满二万,束马悬车,自投死地,而不战连下江油、过左儋,有如神助,魏军个个勇气陵云,将士乘势直前。②仗着这股锐气,甫一交锋,就打垮了蜀军的前锋。在涪关北面为山地,而一过涪南至绵竹可就是平原地带了。昔日刘备入川,就是先据涪关,打退刘璋军的数次进攻,然后长驱直下,迫降绵竹。③由此可见涪关是下成都的关键,可是诸葛瞻一闻前锋被破,就引兵自涪关后撤一百多里,退守绵竹。又把涪关当大礼送给了邓艾。
进屯绵竹后,诸葛瞻才意识到自己在战略上已经铸成大错,长叹:“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诸葛瞻于绵竹列阵,黄崇“帅厉军士,期於必死”,蜀军“埋人脚步而战”以示死战无退之心。④时蜀军不下数万之众,此刻如果魏军不足两万,若在此溃败,无需剑阁姜维前后夹击,光凭绵竹蜀军就可将其歼灭。邓艾也知硬拼无益,就效仿钟会,作书于诸葛瞻劝降:“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邓艾也不想想,司马昭当时也不过晋公,诸葛瞻就算真降,又有何德能忝居王爵。诸葛瞻得书大怒,斩杀来使。⑤魏军只得一战,邓艾派遣其子惠唐亭侯邓忠等攻蜀军右翼,派遣司马师纂等攻蜀军左翼。但是由于蜀军怀着必死之心,把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魏军击退,邓忠、师纂战斗不利,一齐退还见邓艾说:“贼未可击。” 邓、师此言,无外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到蜀军三鼓,彼竭我盈,再去交锋。可是不想想如果磨下去,“背水一战”的魏军士气垮的更快。邓艾大怒,叱骂道:“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下令要将两人斩首了。左右是个死,不如死中求活,邓忠、师纂等只得跑回去拼命,两支哀兵在绵竹城下血拼。最后没退路的魏军大败有退路的蜀兵,是役蜀军伏尸数万,⑥诸葛瞻和黄崇、尚书张遵(张飞之孙),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战死沙场。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于是飞马冲入敌阵战死。⑦
本来蜀军完全可以进军江由,据险把守,那么魏军就是插翅也难度阴平。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在绵竹平原上和魏军决战。这一切都是诸葛瞻的战略导致,那么他是出于何种心理选择了这么糟糕的战略,百年后的燕国慕容镇曾说:“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关,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据束马(注一)之险,卒擒于邓艾。” ⑧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楚汉之际,成安君陈余以二十万军战韩信,不从李左车之言,弃守井陉之险,想光凭优势兵力足以战败韩信。陈余动的就是据险不过打退敌军,会战则可全歼敌军的主意。结果是被“背水一战”的汉军大败,脑袋搬家。诸葛瞻正好和陈余打的是一个算盘,所以弃守江由之马阁山、左儋道,只想以优势兵力全灭魏军,最终也被魏军“背水一战”解决掉了。
呜呼!苍天无意绝炎刘,只是忠臣独少谋。江油之道险于井陉之关,邓艾之军疲于韩信之兵,黄崇之计无逊左车,然诸葛瞻之智并列于陈余。晋人干宝云:“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⑨这大概是对诸葛瞻最中肯的评价了。
①《益州记》云:“阴平县有左肩道,其路至险,自北来者,担在左肩,不得度右肩。”
②《晋书,段灼传》:蜀地阻险,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满二万,束马悬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将士乘势,故能使刘禅震怖,君臣面缚。
③《三国志,先主传》: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跂、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於涪,皆破败,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
⑤《元和郡县志》:邓艾以景耀六年征蜀,大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步而战,父子死焉。
⑥《三国志,邓艾传》,《晋书,羊祜传》: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籓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
⑦华阳国志曰: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
⑧《晋书,慕容超传》:慕容镇曰:“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关,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据束马之险,卒擒于邓艾。”
⑨《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
注解一:“束马”当为“马阁”。马阁山,位于今四川平武县东南,《资治通鉴》卷七十八胡三省注云:此山“峻峭崚嶒,极为艰险。邓艾军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悬车束马,造作栈阁,始通江油,因名马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