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楼
由此,可知孙权整体实力尚不敌刘表,更无论与曹对敌了。孙权实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实力增长缓慢。据《三国志》卷48《吴书·孙皓传》注引《晋阳秋》载,孙吴灭亡时的户口数为:(王)浚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前辈学者曾将东汉时期的人口记录加以整理,孙吴辖境内的户口数在东汉时为20279**户,8492585口,远高出吴亡国时的记录[19]人口,在当时是体现经济实力的基本标准。孙吴辖境内的人口数如此大规模地下降,孙吴政权就缺乏能够直接调动并用于战争的人力与物力资源。据《三国志》记载,终孙权一世,他在一次战役中动用的最多兵力为10万。其将领则最多领兵5万。兵、粮不敷使用,是其根本性问题。
可我们应该注意到,孙权在历次战斗中都是集中兵力于一地,采取集团作战的方式,注意保持部队适时进退的先机,防止被敌人各个击破。在争合肥作战中更是实施进攻防御战术,避免作孤注一掷的战斗。因此,他的兵力虽先天不足,但在战役总体上能保持稳健作战的态势。他的部队虽有失利而未发生大溃败。这样,孙权就能在战场上保存其有限的兵力。这种以保存实力为主的作战方式,为他在战略上获得机动奠定了基础。
孙权因实力不足,未能抢在曹操之前占领荆州。到曹操大举南下时,为弥补借过的时机,遂采取了与刘表遗部及刘备合作的措施,并因此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此后,他为与曹操争合肥,连年处在备战、作战的境地中。为弥补兵力不足又不得不看着刘备坐大,在这双重军事压力下,他对境内“山越”的政策也以武力征服为主,故处处用兵,不可能有效地发展经济,其战争资源先天不足的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善。在此状况下,他攻击合肥可说是倾力而为,只是在战场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未能攻取合肥。
对这一点,诸葛亮有充分认识。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改年号为“黄龙”,蜀汉大臣中有人主张与孙吴绝交。诸葛亮批驳这种意见说:“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今议者咸以孙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已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着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20〕诸葛亮否定了对孙权的“利在鼎足”、“力有余而利不取”诸议论,是以孙、曹作战的记录为依据。这其中,不仅涉及孙权与曹操争合肥的战事,也包括孙权在曹丕初期进驻襄阳,[21]后又在上起江陵下至广陵的千里长江抗拒曹方三路大军等战役,[22]甚至也包括孙权称帝前一年在合肥地区大败曹休的战役。〔23〕诸葛亮说孙权在时机适宜时必然会有动作,是以当时人分析当时事,其准确性比后人要高。他断定孙权目标远大,说孙权的战略目的并非划江自保,实际就肯定了孙权在对曹魏作战中是倾全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