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贴吧列表 推荐贴吧 贴吧排行 推荐帖子 精品帖子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驳洋奴】中国和小曰本战国比拼     发新帖 
本来因为工作忙,不想发贴争辩的,但第五纵队也好,洋奴也好,还是小曰本也好,这篇贴子看起来实在太恶心,最近年终,我也抽出一些时间,写一篇驳文,用以反驳第五纵队和洋奴们的观点
 
http://tieba.baidu.com/f?kz=976178482

错误看法一:三国比战国精彩因为动辄就是百万大军?-------其实还是日本战国人口多!
=====================================================================

日本战国人口,我给你算上2000万,虽然你很可能连1000万都没。

再看中国三国时期的人口。陈寿撰《三国志》,有纪传而无表志,内容失之过简。南朝宋裴松之作注,博引群书,以补其阙,始有蜀后主炎兴元年(263年)降魏时“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及吴天纪四年(280年)王浚于孙皓受降时“收其图籍,领…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的记载。其后南朝梁刘昭为成书晚于《三国志》的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作注云:“(魏)景元四年(263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减去同年蜀户口数,则魏有户663,423,口4,432,881。唐杜佑《通典》即综合以上数字为“天下通计户一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与同书记载的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 10,677,960户, 56,486,856口相较,尚不及七分之一,降到了我国有史记录以来人口数字的最低点,但是这些数字的可信性有多高?要从下面来看

1.三国户口数字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 

   曹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是东汉末黄巾起义军受到地主武装的血丅腥镇丅压,以及继之而来的军阀混战的主要厮杀场,再加上天灾频仍,人口有了空前的减耗。全国精华所在的东、西两京及其附近的河南、三辅地区,在董卓及其部将的劫掠下,“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青州“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冀州在曹操占有其地时,得户“三十万众”,只及东汉时的二十分之一,其人口减损之多,当可想见。
曹魏承汉末丧乱之后,经过四、五十年相对稳定局面,生聚孳息,由于广行屯田,兴修水利和招徕流民,使东汉以来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又重新与土地结合起来,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如两淮地区,“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达到“资食有储,而无水害”,再加上曹魏对农民剥削的程度比东汉为轻,在《收田租令》中规定:“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亩产量提到了历史时期的新水平,由东汉末建安时的“令亩收三斛”,提高到“白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数十斛”。从左思《魏都赋》所述“绵绣襄邑(今河南睢县),罗绮朝歌(今河南淇县),绵纩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缣帛清河(今山东临清东北)”,可见丝织业在汉末严重破坏以后也已得到复苏:而汉末残败不堪的曹魏首都洛阳,到魏齐王时(240—253年)已成为“其民四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的繁华的国际都市了。 

蜀、吴统治下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东汉末受到战乱和天灾的影响较少,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生产得到发展,也为人口的自然增殖提供了物质前提。蜀汉所在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在诸葛亮“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的政策下,农业亩产量大大提高,“绵(绵竹)与雒(广汉)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成都平原出现一片“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的繁荣景象,素负盛名的蜀锦远销魏、吴两国。“水陆所凑”的成都,已是“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的一大都会。到蜀向邓艾投降时,刘禅在给魏国的降书中说:“百姓布野,余粮栖亩”,府库中存有“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东吴立国之初,由于北方劳动人民的南下,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扩大了耕地面积;又由于实行屯田和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在京都建业附近,“其田野则畛辍无数,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武昌冶铸业,海盐(今浙江海盐)、沙中(今江苏常熟)的盐业,三吴的丝织业,侯官(今福州市)、临海(今浙江临海)、番禺(今广州市)的造船业都有很大发展。吴都建业有大市、东市,商业繁盛。“富中之氓,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随着东南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其人口自应处于不断增长之中。

可是,裴注所引三国末期蜀、吴两国的户口数,较之东汉相去却极为悬殊。东汉时益州刺史部所辖十二郡国,计152万余户,724万余口,其中蜀郡一郡即有30万余户,135万余口,蜀汉领土相当于益州全境,而只有28万户,94万口,户与口分别为东汉时的18.3%及12.9%。甚至比东汉蜀郡一郡的人口还要少得多。东吴领土相当于扬、荆、交三州全境,有52.3万户、230万人,仅及东汉时269万余户、1,171万余口的19.4%及19.6%,这样大幅度人口减耗的记录,也显与蜀、吴两国原有的基础及经历了半个世纪生聚孳息以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2.三国户口统计数字为何偏少 
     三国末期见于史籍记载的户口数字偏少的主要原因大抵有四: 
     (l)世家豪族荫附户口对封建国家人口的分割 

     曹魏统治下的中原地区,东汉末,世家豪族在战乱中多率领自己的宗族、部曲筑坞壁以自保。如许褚,“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即其一例。曹魏代汉后,随着世家豪族势力的发展,实行“给客制度”:“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一般农民为逃避赋役,纷纷依托豪强。这些处于世家豪族荫庇之下的部曲、佃客,是不列入政丅府户籍的。 

     蜀汉政权所在的益州,豪强地主也有众多的部曲、佃客,据《华阳国志•蜀记》记载:“郪县(今四川三台县)大姓王、李氏,又有高、马家,世掌部曲”。诸葛亮征服南中后,将“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又从李严以罪废后,犹有“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可见蜀汉政权的贵势之家,拥有佃客、奴婢的数字也不在少。 

     以世家豪族作为政权基础的东吴,采取与曹魏给客制度相似的复客制度,以赏赐功臣的形式,赐给大族以土地和佃客,如吕蒙征皖有功,孙权“即拜庐江太守,所得人马皆分与之,别赐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屯田六百人,官属三十人”,蒙死,“蒙子霸袭爵,与守冢户三百家,复田五十顷”。孙权给臣下的赐客享有免除承担国家租役的特权,《三国志•吴志》中常有“殊其门户”的记载,它们从孙氏皇室合法地瓜分得土地和劳动力,在其荫附下的佃客,也就成了从政丅府编户齐民中分割出去的户口。

(2)屯田生产者不列入郡县的编户 

     继汉末社会动丅乱之后,三国的统治者为使流民与土地结合,以解决军粮的需要,实行屯田制。民屯的生产者“屯田客”(亦称“典农部民”)直接置于农官的管理之下,曹魏在中央为大司农,郡为典农中郎将及典农校尉,县为典农都尉。在典农官管辖下的屯田户,是独立于郡县之外的。 

     蜀、吴两国屯田组织史无翔实记录,但从吕乂为汉中(今陕西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及陆逊“出为海昌(今浙江海宁盐官)屯田都尉,并领县事”的记载,可见蜀典农官为督农,吴为屯田都尉,也是独立于郡县之外而自成系统的。 
     (3)“兵家”和“吏家”也不属于州县的管辖 

     《三国志》裴注所记蜀、吴投降魏、晋时的士民簿和图籍,均将州县的“户”与“兵”、“吏”并列。据曹丕“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及孙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对士兵以“户”或“家”相称的记载,表明士兵是与其家属一起,作为“兵户”或“兵家”(曹魏称为“士家”)而单独入籍的。吏即“庶民之在官者”:大多是在郡县服役的“吏卒”,“吏家”和“士家”同样是世代相承的,只是其地位较高于士家而已。 

     杜佑《通典》对三国人口的统计,仅限于州县编户,而不及“兵家”与“吏家”,其本身就是不全面的。

(4)少数族大多不在州县的编户之内 

汉魏之际,西北边陲少数族陆续向内地迁移的人数很多。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边境少数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手及兵源的不足,招引或强制塞外鲜卑、乌丸、匈奴、羯、氐、羌等族人民徙居内地。这些少数民族内迁后,虽与汉族犬牙交错地杂居在一起,但他们多仍保留其原有的部落武装组织形式,不在州县的编户之内。蜀汉境内处于时叛时服之中的南中地区的少数族人民,以及东吴境内累经征伐的少数族山越,也有部分置于国家的编户之外。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从政丅府分割出去的“部曲”、“佃客”、“奴婢”等世家豪族的私家户口,由国家典农机构管辖下的屯田上的生产者“屯户”,郡县编户之外另立户籍的“兵户”、“吏户”,以及仍保持其原有部落组织形式的少数族的“牧户”等不属于郡县管辖下的人户,已远远超过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再加上郡县编户中广大自耕农因逃避赋役而流亡的“逃户”、“漏户”,封建国家地方行政机构郡县所能直接控制的人户,仅仅是整个户口数的一小部分而已。 
     3.对三国人口的再计算 

     倘就三国时期造成户口统计数字偏低的诸因素,细加稽考,仍不难作出相对来说比较接近于实际的推论。 

     (1)三国时期,因世家豪族与中央皇室共同瓜分土地与劳动力,而被摒诸国家编户之外的私家佃客,其具体人数已无法确知。《抱朴子•吴失篇》对吴“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于公室”的世家豪族,曾有“僮仆成军”的描述。近人李剑农先生论及“冒荫之事已盛行于三国晚期”时,提出“盖依附私家为私家之部曲佃客,不列入国家之编户者,当数倍已登记之户口也”。如除去其中列入“兵户”的部曲,并考虑到各地荫附私家佃客程度的不平衡,则即使最保守的估计,世家豪族所荫附的私家佃客,也要倍于州县编户,其数当在2,946,000余户,15,344,000余口。 

     (2)屯田的生产者“屯田客”的人数,史无记载。因中原战乱荒芜土地及亡民较多的曹魏实行屯田最为普遍,其屯田区遍布于西起上邽(今甘肃天水),东至青、徐,北至幽、蓟,南及淮南的广大地域。文帝谢劝进令云:“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将屯田与郡国并列,正是屯田组织遍及各地的明证。蜀汉为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在接近前线的汉中推行屯田。东吴“新都(今浙江淳安)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今江苏武进),男女各数万口”。见于《宋书•州郡志》分布于丹阳郡境内的还有江乘(今南京市东)、湖熟(会江苏江宁县境)、于湖(今安徽芜湖东北)、溧阳(今江苏高淳东)等处。其他华核“始为上虞尉、典农都尉”,在会稽郡境;前举陆逊屯田海昌,则在吴郡境内;孙权别赐吕蒙“寻阳屯田六百户”,更远及荆州。从东吴民屯遍布长江中下游来看,为数也不在少。 
     晋初废除屯田制后,据《晋书•地理志•总序》记载,太康元年(280年)有户2,459,840,口16,163,863,比《通典》所记载的三国末期总户数增加了67%,即986,417户;口数增加了110%,即8,490,982口。增加的主要为原屯田客转为州县的编户,也就是罢屯田以前屯田客的户口数。

(3)《三国志》裴注所引蜀、吴两国的兵吏数字,乃指兵、吏本身人数,但世代相承的“兵户”和“吏户”,也就是“兵家”和“吏家”,是包括其家属在内的。以曹魏的兵户“士家”为例,大多来自私家部曲,如山阳巨野人李典,有“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今山东巨野县西南)”,后依附曹操,“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从“三千余家”、“万三千余口”来看,每户平均4.3口。倘以此数通计之,则吴兵23万,为98.9万余口,蜀兵10.2万,为43.8万余口。魏兵数字缺载,但据司马昭讨诸葛诞时上表所称:“今诸军可五十万”,其士家人数当为215万。三国总计兵户当在83.2万余户,357.7万余口。 

     至于吏户,吴永安元年(258年)景帝诏令中曾有“诸吏家有五人”一语,以此推断,吴吏3.2万,当有16万口,蜀吏4万,当有20万口,魏吏数字缺载,按蜀吏占州县编户数4.26%,吴1.39%,魏折衷以2.83%计,吏为12.5万余户, 62.5万余口。三国总计吏户为19.7万余户,98.5万余口。 

     (4)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族内迁,如辽西“怀来鲜卑素利、弥加等十余万落,皆令款塞”。又“(阎)柔所统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曹操分南匈奴三万余落为五部,使分居于并州,又“令(张)既之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今陕西武功东)、天水(今甘肃甘谷东)界”等。据晋武帝泰始年间,侍御史郭钦在提出徙戎主张时所说:“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和魏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等记载,曹魏统治下的北部中国少数族内迁数字,估计应在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至于南方,散居于益州南部的南中各少数族,其分布地区占蜀领土一半以上。分布地区遍及东吴南北广大领域的山越,人数更多。陆逊、诸葛恪进攻丹阳山越,各“得精卒数万人”,贺齐征服建安、丹阳山越,先后降汉兴、余汗6.2万户及黟、歙4万户;即逾户10万。三国时期少数族的全部户口,不会少于政丅府州县编户的四分之一,即36.7万余户,19<1>1.8万余口。
经重新估算而得的三国末期户口,为680.1万余户,3,798.6万余口,几为《通典》所记数字的五倍。其户与口分别为东汉永寿三年(157年)的63.6%及67.2%,大抵符合继汉末人口严重损耗,经近半个世纪生聚孳息以后,三国末期户口处于恢复中的基本情势。 

三国时期户口的减耗。当代人即作出了夸大的估计。太和年间(227—232年)杜恕上疏说:“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者一州之民”;青龙年间(233—236年)陈群上疏说:“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景初中(237—239年)蒋济也上疏说:“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按魏明帝时期(227—239年),由于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生聚孳息,户口当处于不断上升之中,但诸臣仍以人口稀少为言。裴松之为《陈群传》作注时,已表示疑义,他以《晋太康三年地记》户口为例,指出“魏虽始承丧乱,方晋亦当无乃大殊。长文(陈群字)之言,于是为过”,但未作进一步研究,陈群之言长期流传,影响至深。 
综上所述,就算对三国人口做出过高估计,再减去800万,还留有3000万,而给小曰丅本加人数再乘2,算上2000万,仍是比中国要少1000万,人口小曰丅本多于三国一说何来?

错误看法二:日本战国武将不如三国武将强悍?

这一点更是大错特错,有必要对第五纵队讲述曹操生平的三大战役

一:兖州之战
战争背景:
黄巾之乱后,青州黄巾假意归顺朝廷,在董卓入京后,青州黄巾军再度起兵,并且越来越强大,这股黄巾军从青州入冀州,转战到兖州,任城相郑遂出兵抵抗,全军覆没,连郑遂也是身死沙场。黄巾军趁势追进,一直打到东平,兖州刺史刘岱率兖州军主力出战,仍是大败,一方诸侯刘岱也死在乱军之中。黄巾军再攻东郡,而东郡则是刘岱令曹操屯军之所。

黄巾军的兖州大战略:
击败刘岱后,此时的兖州布满黄巾军势力,只有曹操数千人固守东郡,北方是黑山黄巾军的活跃之所,东方则是青州黄巾的大本营,南方则是袁术和江东诸军之争,西面董卓拥兵自保。黄巾军鉴于此时形式,决定战据兖州要冲,从而使得整个中原,大半入黄巾之手,从而据中原以图谋天下。如果袁绍韩*援救兖州,黄巾军则在此将其主力包围歼灭,攻克冀州,和黑山黄巾军会师。事实上,袁术所任命的豫州刺史接到告急书后,急忙派遣军队,然而去的快,灭得也快。

双方实力对比:
曹操:数千人 且官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装备优良
黄巾军:百余万 且屡战屡胜,士气旺胜,少数精锐部队装备缴获官军的武器,但这个少数精锐部队至少要要超过5万,其余装备铁锄等钝器

兖州军的内讧:
兖州刺史府因为刘岱战死和黄巾军兵临城下惶恐不安,一部分人建议向袁绍韩*求援,并打算将官印送给袁绍,而鲍信、陈宫等人则力阻袁绍南下,将希望寄托在屯军在兖州东郡的曹操。最终,掌握兵权的鲍信取得了成功,州吏渡过黄河,令曹操暂摄州事,但也因此,兖州内部分成两派,经常托鲍信、曹操的后腿。

兖州大战前的险恶形势:
   曹操到兖州后开始谋划对黄巾军来一场世纪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数千子弟兵,输则全军尽墨,身死当场;而赢则正式成为一方诸侯……
面临在自己面前的是种种不利,似乎是一场有败无胜毫无悬念的赌局。

其一:对手的实力异常强大 
  
   自己的对手人众且强的铁血精锐,青州黄巾军在大起义时曾参与围攻洛阳,后来再度起事,从青州战到冀州再到兖州,是一支真真切切的百战之师,并且,黄巾军由于军粮匮乏,在和曹操争锋之前,已进入到曹操破釜沉舟的状态,兵力为100多万,其中青壮年30余万。由缴获官军武器武装起来的精锐部队大都认为在5万—15万之间。

所以曹操要面对的对手是30多万的破釜沉舟装态下的黄巾军,而其曾多次击败官军,和官军有着异常丰富的战斗经验。

     其二:自己的实力异常弱小 
曹操的军队组成很复杂,我们这里详细的探讨一下曹操军队的组成。一般都认为曹操军队的人数是1万多人。其中曹军子弟兵明载是千余人。

曹操的军队组成要上朔到讨卓时代,夏侯惇等人早年在安徽培养了一只精锐的曹家军。曹操曾带着这支千余人的子弟军追击董卓。后来曹操被徐荣所败,东到丹阳征兵,其后又合并卫*,桥*等军,收编各路杂牌义军,组成曹家军。这当中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军队。
 
刘岱死后,黄巾军汇集彭城。曹操统帅的是刘岱官府正规军的残军和自己的偏师,但官军人数虽数倍于曹操,士气却很低落,那么击破黄巾军的重担只能落在曹操的偏师之上。

也就是说曹操率领的军队完全是个大杂烩,战斗力很难说,指挥起来有很大难度。

其三:没有后路

由于兖州内部分成两派,使得曹操陷入了有进无退的地步,他唯一的铁杆盟友袁绍在等着他失败,从而自己独占兖州。黄巾军战败,可以退再来。而曹操战败估计就要提头去见袁绍了,袁绍为诸侯之首,关东再无容他之所,而董卓更是对他有切齿之恨。而粮草更是问题,不但曹操军没有任何供应,更可虑的是兖州大部已落入黄巾军手中,兖州所存的粮食和武器大多也都成了黄巾军的战利品。
 
其四:官兵惧战,保存实力
 
     虽然兖州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诸侯都知道天下从此纷乱在此一举,他们或由于兵少将寡,或因为保存实力,不愿和黄巾国正面对抗,其心各异,谁都不愿意把自己陪进去。所以想指望官府他路援军、帮助自己比登天还难。 
以上四个条件可以说局势险恶到极点,以少量杂牌军快速击败几倍于己的精锐和数十倍于己的百战之师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曹操是乱世奸雄,一个在东汉末至隋唐盛世的数百年间站历史顶点的奸雄。

作战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奸雄就是奸雄,即要有奸诈无比,也要有雄才大略。而雄才大略的为了观察黄巾军,便大胆的偕同鲍信,率领一支千人的部队,亲自到前线近距离观察,以一千人的部他,到数十万人面前搜信情报,曹操的确大胆的近乎鲁莽。

曹操心思细腻,长于创造性策划,而且一向勇于行动,经常喜欢自己跑到最前线,因此,后世诗人苏东坡称赞他为中国史上最善于用兵的军事家。但曹操一生的战史中,却经常出现狼狈的危险状况,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过分的大胆行为。

     曹操对寿张之役的计划周密很感骄傲,因此在会战前夕,带着鲍信到前线去视察,口沫横飞地向鲍信说明他的作战谋略。或许是兴奋过度,曹操和鲍信的骑兵部队超出了步兵部队前面一段很长的距离,正好来到汶水边。突然间,眼前出现一支数千名的敌人部队,曹操只有以数百名的骑兵仓促应战。但岸边地势不平,骑兵队无法发挥冲锋的力量,加上步兵未能及时支援,人数远居劣势,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

     危急中,鲍信要求少数勇猛的骑兵,护围曹操先突围逃走,自己率仅存的骑兵部队浴血死战。虽然曹操极力反对,但鲍信表示军队不可没有指挥官。为了顾全大局,曹操只好趁隙突围而出。结果曹军死伤殆尽,鲍信也力战而死,年仅四十一岁。

通过细腻的观察,曹操立刻就发现黄巾军的弱点——攻坚能力差,战斗力虽强却缺乏有力的统帅,只要待其士气低落之时、集中力量攻其不备方才有机会取胜。而为了纪念鲍信,曹操决心非打赢这场战役不可。
     
曹操动员起所有军队全部投入战斗,并且下令坚壁清野,首先曹操带着一只杂牌军,军队派系多,战斗力参差不齐,而曹操又是第一次指挥他们,很难指挥的得心应手。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充分运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坚壁清野后,使得官军只能前,不能退,把一只向心力不足的军队栓成一根绳,只有一起向前冲打败黄巾军才有活路。在曹操的手段下,楚兵的求战欲望高涨!很多人仅仅看到的坚壁清野使黄巾军士气逐渐低落,而忽视了前者的重大意义。

曹操把主力汇合在一起,直接进攻甬道,断黄巾军的粮草。黄巾军进往救援,正中曹操之计,曹操以逸待劳,首战即获大胜。黄巾军没有料到曹操孤注一掷,把所有筹码都压了上去,狼狈后撤。 
寿张黄巾遭遇大败,准备休整后再战。而曹操击退寿张黄巾军后,立刻马不停蹄杀向毫无准备的野营黄巾军。黄巾军兵临兖州城,这几天正在策划攻城,突然听闻曹操领军杀来,大吃一惊,只能仓促迎战。曹操却早作好战术部署,对松散的黄巾军实行穿插,分割,包围,而曹操亲自带兵直攻黄巾军指挥中枢,一举击溃野营黄巾。并随着黄巾军的撤退方向,利用骑兵机动性高,又连获大胜,等到溃败的黄巾军冲散自家阵地之时突然杀出,对着其穷追猛打,一举解除了兖州之围。

收服黄巾

解除兖州之围,战争并没有结束,黄巾军还有百余多万人退居济北,他深知民变是政治问题,就不应该用军事武力来解决。屠丅杀,虽然能震慑于一时,但只要稍一放松,叛乱便会卷土重来。政治问题要用政治方法来处理才有效。因此当黄巾党人势力削弱时,曹操也展开了招抚的工作。

     他甚至公开向武装部队将领们表示:“这次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安抚比追剿更重要得多。”
不久,谈判破裂,曹操立刻展开行动。但他尽量避免杀戮,而以赶鸭子的策略,把大量黄巾党人,逼压到他预设的陷阱,再将他们围堵起来。
     时值寒冬,被围困在济北国的黄巾党主力部队,在曹操不停策动下,首先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曹操非常高兴,立刻宣布不咎既往,老弱、缺乏作战力的,全部遣返回乡间,从事耕种。其余三十余万人重新编组,加强训练,编组为“青州军”,并指导他们从事屯田的工作。

我想说有50万人口已经不错了

二、淮水之战
背景:袁术伐曹
谈三国战争之时,人们首先会想到赤壁,然后是七擒孟获、官渡等役,但是另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却经常被人忽略,这就是袁曹中原之争。伐董之后,天有三大势力,袁绍、袁绍和董卓,其中董卓军力虽强,却无争霸之能,真正拥有能统一天下实力的,则是二袁,而袁术由于血统比袁绍纯正,从中原到江东,都有一大批拥护者,是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曹操明确和袁绍结盟后,袁术为了给他小时玩伴的一个教训,起兵十余万,向曹操展开进攻。
曹操的困境及疯狂战略
早在二袁失和之时,曹操就预感到袁术会北上,不过此时他的实力十分弱小,只能采取守势。同时结交徐州陶谦和豫州的众多小军阀,然而陶谦不愿和袁术为敌,豫州军单独出击袁术,全军覆没。而此时袁绍要求曹操将家眷送往冀州安至,表面上是为曹操好,实际上却是要挟曹操将家人做为人质,因此曹操再度陷入极其陷恶的状态中:

1、面临两线作战,不但袁术大军在前,袁绍也很可能北后捅一刀子,曹操必须对后方也加以守备,无法像迎击黄巾之时,将兵力集结在一起 

2、兵力悬殊。此时的袁术实力正臻顶峰,联军将近20万人,规模空前宏大。曹操此时全部兵力不详,但是必然远少于20万。
 
3、粮草不济,民困兵乏。此时粮草一直困扰着曹操,兖州连遭战乱,无论是兵还是民都已经接近极限。

4、盟友背叛,拒绝袁绍的要挟之后,同时与二袁为敌,政治大环境陷入极度孤立的状况。 

     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军事环境,曹操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出笼:兵分两路,以步兵正面迎敌,做出固守的假象,另以万余骑兵绕道奇袭,突袭袁术,尽灭袁术军。 
曹操的作战计划出来,所有人都楞住了!此人傻了,他不但要以万余尽歼对方十万,还要长途奔波,设局偷袭!这可以说是三国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疯狂计划!

淮水大战
    
袁术将主力部队驻屯在封丘城,并联系被曹操击败的黑山党残余部队及匈奴的于夫罗众,打算由西方夹击曹操。
     部署完成后,袁术派遣部将刘详,率领先锋部队向曹操直属部队的驻屯地甄城进逼,摆出了一副挑战的姿势。但刘详对曹操的作战能力颇感恐惧,刚到达濮水南岸的匡亭,便扎营不敢前进了。
     曹操接获情报人员送来的资料,经过认真分析之后,判定袁术军团一定会分三方面向甄城夹击。曹操猜测其意,不外乎是想运用一种强大的气势,逼迫兖州其余郡县部队不能帮助曹操,以达到孤立曹军之目的。
     曹操想,必须挫其锐气,方可在声势中占据先导。他很快看出袁术布局上的弱点。刘详的先头部队虽摆出诱战姿态,但选择匡亭却是一项严重错误。
     匡亭距离袁术主力军部队的陈留,的确比从甄城到匡亭约少一天的步兵行程。但是,曹军行进路线只需渡过濮水,便可直接攻击匡亭。而陈留的袁军却需连续渡过睢水、汴水、南济河、北济河才能到得了匡亭。以当时的行军方式,渡河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如果曹军全力加速行军,绝对比袁术的后头主力部队更早到达匡亭。而黑山党及于夫罗众的部队就更远了,若等他们赶到,战争怕早已结束了。
     曹操分析了袁术军事布局上的弱点后,就将胜券初步把握在手中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曹操又想起了兵法上的一句话。现在,他就是已经达到了这个程度,焉有不将这一仗打胜之理。
     曹操根据这一情况,想来想去,决定对袁军发动奇袭。
     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曹操多次采用这种作战方式,因为这很符合他的口味,而口味又是他个性特征和军事作风的表现。曹操大胆、机智、富有谋略,这些优点,使他喜欢采取奇袭的方式常获成功。
     这一次,曹操又断然决定对袁术发动奇袭。
     曹操派荀彧在甄城集结兖州各郡军团,公开进行调动,旗帜鲜明,军鼓阵阵,好像在进行全面布防及训练,很远的地方也能看到和听到。袁术派出的探子将这情况报与袁术,断定曹军正在进行大规模编组以准备会战,袁术听了,深信不疑。
     与此同时,曹操率领直属部队,偃旗息鼓,秘密行进,迅速来到濮水岸边。凡此种关键性的行动,曹操都是亲自出马,他要把握这一重要棋子的任何一步进退。任何人也不能够代替他,并不是别人办不到,而是太关键的步骤,曹操让别人去总是有些不放心似的。因为那关键的一步,关系全军的胜败,往往有许多紧急情况,是需要超常的机智与果断方能应付。
     现在,曹操就率主力部队来到了濮水边上,这第一步悄无声息的行动是成功了。因为一路上他不仅要部队偃旗息鼓,且要大家不要高声喧哗。他不走大路走小路,尽择僻静处通过。同时,他也派出许多秘密探子,以侦查可疑之人,凡有,则先捉获,不管这人是不是袁术的人,先看管起来再说,这样才可能绝对保密。
濮水边上早已备好十只木船,曹操早将直属部队编成二十个渡船组,很有秩序地分两批将部队渡过濮水。即使渡水时,也是清风雅静,无人喧嚷。有一个士兵在水中心掉下去了,同船将士也不惊惶,只遣两个水性好的兵士跃入水中救援外,照样行船不止。而这样的小意外,也早是曹操在这次奇袭之前就已经想到并提前作了如此部署的,足见曹操对这一关键行动考虑得何等仔细了。
     部队渡水之后,按原计划分四路整队集结。曹操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将部队巡视一遍,见将士们个个精神饱满,一副准备随时应战的模样,心中十分满意,便将马鞭一挥,部队迅速前进。
     匡亭就在前面,已经看得见刘详的营旗。在这个时候,再要隐蔽前进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曹操高呼道:“将士们,匡亭就在眼前。一鼓作气,方可攻克,按原部署,分四路,向其突袭,冲呀!”
     待到刘详的防兵发现“曹”字旗号的大军时,曹操的部队已经如乌云压城一般盖过来了。随之而来的是如暴风骤雨一般的喊杀声。这声音犹如海潮喧啸,震撼了整个军营。
     正在营帐中等待袁术进一步指示的刘详,听到这涌潮般的军声,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正要遣人去问,防兵已经飞奔进来,大叫:“不好,曹军杀过来了!”
     刘详大惊,却又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他之所以驻扎匡亭,就是为了暂时远离曹军,对于勇敢善战的曹操,他不敢轻易接近。他正在等待袁术的指示,让袁术的主力部队发起进攻时,他才配合作战。
     但是,眼下曹军竟已经出现在他面前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惊惶之中对防卫兵喃喃发问:“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

防兵再报:“曹军真的杀过来了!”
     刘详不得不相信这是事实,慌忙呼喊将士应战。但是已经迟了,曹军已如一支利矛,从几个方向直插军营。将刘详部队完全切散,只有逃命的份儿,哪有应战之力?刘详只带了几个随从,冲了出去。他拼命逃跑,直到很远的地方才松了口气。但是,他的部队已经被全部歼灭了,他不知道自己是回袁术本部还是奔别的地方去?现在,他是亲眼见到了曹操的作战能力,直到此刻,他都闹不明白曹操是怎样忽然出现的,他不能不想到“天兵天将”几个字。从此看来,袁术会是曹操的对手吗?刘详只得摇头叹息……
     曹操对刘详也不追赶,因为刘详的部队已经彻底瓦解,而刘详本人对他并不重要,他眼下需要集中精力对付的还是袁术的主力。
     于是,曹操命令兵士迅速清理战场后,就在匡亭布下了阵势,准备等待袁术本部主力军团到来,而留在甄城的荀彧,也将集结的兖州大多数部队由曹仁率领,赶赴匡亭驰援。
     这也是曹操早就安排好的,他知道取得匡亭后,袁术主力必来攻击,仅靠奇袭部队在匡亭镇守是不够的,必须及时增派援兵。曹仁率部驰援,正是这一步计划。
     袁术得知匡亭失守,也很吃惊。但是想想也属必然,以曹操用兵之狡诈,岂有不袭击匡亭的?只怪当初未料到这一点,或者说是粗疏忽略了。
     但是,袁术判断,曹军的主力在曹仁的部队中,而曹操必会随主力而动,根本不可能在匡亭。这样判断之后,袁术便带着本部军团慢慢渡过四条河流,准备和曹军主力一决死战。袁术认为,目前占领匡亭的只是曹军一般先头部队而已,由于人数相当悬殊,占领匡亭的曹军势必要等到主力到达后,才会发动攻击。
     机敏的曹操根据袁军的方向,很快又看穿了袁术的心思,便十分高兴。于是,他先在匡亭严加守备,做出一副人数太少,怕受攻击的样子来,有意印证袁术的错误分析,与此同时,曹操作好了对付袁术的策略准备。
     他决定再度采用奇袭之法。
     袁术根据自己的分析,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曹仁部,对于匡亭的守军,他几乎不屑一顾,他打算将曹仁主力歼灭,再来收拾这小小的匡亭守军。他万没料到匡亭有曹操,更没料到曹操再用奇袭之法,更万没料到奇袭部队居然是来自匡亭。
     袁术为对付曹仁主力,率大部分部队渡过北济河,但是当他尚未摆好阵势之时,竟从匡亭方向迅速杀出一支劲旅。
     袁术几乎懵了,不是探知匡亭军小心翼翼生怕被攻击吗?怎么居然一反被动,成了如此主动之军?并以其腾腾的杀气漫卷过来?很快他又看见,率匡亭之队的竟是曹操,但是曹操骑在马上,挥师前进。
     袁术虽在兵马人数上远远超过曹操,但在发现自己犯了严重错误时,便一时乱了套,再也无心恋战,赶快下令军队往西撤退。袁术在卫兵保护下,率先后撤,留一部断后,大部随行。袁军一直后撤到乌泽旁的封丘城,才喘过气来。
     袁术将部队重新清点,再行部署作战防线。正部署间,又有飞马来报,说曹操又追上来了。想不到人数那样少的曹操军,竟如此紧追袁术的大军不放。
     袁术骂到:“这个阿瞒真是疯狂了!”
     他赶快登上封丘城观望,不看不要紧,一看又是一惊,封丘城居然被包围起来了。曹军沿城围困,整装待战的士兵高唱战斗歌。
     完全丧失信心的袁术,根本无法判断曹军到底有多少人。看来他不能再轻敌大意了,眼下必须赶快避开曹军锋锐,先保住自己再说。于是,袁术集丅合精锐部队,出了东城门。其实曹操的人马眼下并不多,只不过一凭士气,二凭巧妙分布而已。所以袁术冲出东城门,无论如何曹军也是挡不住的,何况袁术是集中了如此精锐的部队。

     袁术率军出城,即往东南方向奔跑,马不停蹄地一口气撤退了一百五十余里,相继渡过南济水、汴水、睢水直达襄邑。
     想不到袁术气还没喘过来,迅速如风的曹军又追踪而至。许多人的胆识便是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嘘吓,就会如气泡一般脆薄危险了。袁术此刻就是如此,见曹操又追踪而来,简直被吓破了胆。连忙又丢弃襄邑逃跑,跑入附近城池坚固的太寿城,高高挂起免战牌。
     由于一路仓促撤军,后面又有敌军追踪,连续两百里路的逃亡,大部分的袁军已半途溃散了。于是,最后到达太寿城的袁军只有三分之一都不到了。相反地,追击袁术的曹军,却已与曹仁的兖州军团会合,加之一路俘虏收编,便形成了一支在人数上取得绝对优势的大部队了。
     太寿城城墙坚固,前不久又才再补筑,因而攻击不易。袁术想以此为依凭,好好喘一口气,所以将残余部队尽调城防,只是做好守备工作。他心中渐渐有些安全感,开始思谋如何对付曹操的计策。袁术将曹操这一连串的行动进行了分析,不得不承认曹操在军事指挥上的高超技巧。加之他一贯的机巧狡诈便常使人捉摸不透。而这一点,正是兵家的可贵之处。
     袁术便一门心思捉摸曹操意图,下一步,他又会作出何种举措呢?是围而不攻呢?或是断其粮草,时间久了,就不战自败?他将所有的可能都想到了,还是奇袭呢?目的是好对症下药,提前作好防备措施。关于粮草,他并不恐慌。因为太寿城仓禀富足,一两年之内,是吃不尽的,何况从现在起,就计划着用粮草,那就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不怕了。而在这么长时间内,他袁术还没有对付曹操的办法吗?何况他还有余部在封丘一带……
     但是,袁术无论怎样对曹操捉摸,也没有猜准曹操的下一步作为。曹操对寿城既没有奇袭,也没有久围不打,而是采取了袁术意想不到的一个举措。
     这太寿城傍临睢水,地势又特别低。时值春末,上游雪水融化,河水暴涨。正愁如何驱赶袁术的曹操见此情景,忽然灵机一动,叫道:“有了,有了!”他越想越高兴,竟自兴奋起来。
     第二日,曹操便派了不少兵士去睢水上游,担土运石,以截急流。兵士们干得热火朝天,劳动号子悠扬高亢,传之甚远。
     便有探子来报袁术:“曹军已将睢水上游截断大半,其目的是堵截睢水,然后决堤,以灌太寿城也!”
     袁术大叫:“糟了,未料到曹操会有更为凶狠的这一着。太寿城不可呆了,得赶快离去,立即号令全军,马上出城……”
     但是,号令还未传下去,探子又来报道:“睢水上游堤埂不断延长升高,曹军还在增派筑堤人员。”
     袁术便慌了神,站起来说:“立即走,再迟恐怕来不及了。”
     于是,袁术率左右兵马驰出太寿城,急上木船,渡过睢水,往地势较高的宁陵城逃去。
     袁术的一举一动,曹操看得一清二楚。其实他派人截断上游的睢水,也只不过是摆出一副决堤灌城的态势罢了,目的是蒙骗袁术,使他惊吓,弃太寿城而去。所以袁术出城时,曹操并无意拦他。
     现在袁术弃太寿城而去,正合曹操心意。但他并不就此罢休,又率兵紧追上去。
     曹操也随后渡过睢水,直向宁陵城赶来,并在城下布置围兵。袁术见状,又再次弃宁陵而逃。
     这一次,袁术不再存侥幸心理,他不但逃出了兖州地界,并且越过亲附自己的豫州,直入自己的老巢———扬州城。他被曹军的追击速度吓坏了,丝毫也不考虑地渡过了长江,到达九江城,这才稳住三魂七魄,保住了性命。
     就这样,袁术由匡亭退到封丘,再逃往襄邑、太寿、宁陵,最后直入九江城。
     袁术这次空前绝后的大撤退,全程六百多里路。其状惶惶,真如丧家之犬。作为一个南方关东军团领袖,竟被刚组成的曹操军团打得如此惨败,不能不令举世震惊。于是,所有的人,不得不对曹操另眼相看了。

三、官渡之战

此战不用过多叙述,吧里的黑吹都说烂了。
总体是:
第一阶段:主战场在黄河一线
兵力比:数千对十万,曹操胜
第二阶段:主战场在官渡
兵力比:2、3万对十万,曹操胜

综上所述,曹操骑兵运用能力大》上杉人妖,战术谋略》武田肥猪,战场指挥能力》织田县长
综合能力》人妖+肥猪+县长的组合

即便是如此,拥有如此强大力量的曹操,仍旧没能统一中国,而不如曹操的县长却能使曰丅本统一成为开端,这也就说明了,中国武将总体能力强过曰丅本许多,中国在古典时期就有《孙子》、《吴子》《伍子胥》、《孙膑》等等等等响誉世界的兵法,曰丅本直到当代,还拿着中国和美国的军事素材做为军校教材。论战术,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和中国相媲美。

错误观点四:所谓的中国武将身高9尺,日本武将只有6尺?日本武将都是矮子-----荒谬可笑
杜撰也要有个限度,奥运会是向世界转播的,新闻联播里有关曰丅本的消息也不少,中国人难道连电视也没看过?凭空想像小曰丅本是矮子?

错误观点五:日本人喜欢自夸,什么真田第一兵不过如此---任何国家的人都喜欢自夸

抱歉,中国人最不喜欢自夸,美国人称中国和美国为G2,欧洲人称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的领头羊,非洲兄弟们每隔数年便要和中国进行会商,非洲一共53个国家,从00年以来,每次召开的中非合作会义,参加的国家元首或政丅府首脑不低于45个。而美欧的G20会议最多只有40余国。但是,世界却有一个国家不承认中国是超级大国或者隐性超级大国,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自己,中国人称自己为发展中国家,懂?

好久没发长贴了,有些内容可能带些许错误,还希望吧友斧正。

很幽默 赞一个



我转到信长吧去了

LZ写的很好赞一个
不过我相信99.99999%的洋奴是不愿意也完全不清楚我们祖国的历史的
 
就如同我在某军事吧见到的为数众多的洋奴一样
“中国丝带PS的”“纸糊的”“不能飞”“模型”等等评论满天飞

2010 全球fu败程度排行榜  

01 丹麦每百名官员有07个人fu败  
17 日本每百名官员有22个人fu败 
22 美国每百名官员有29个人fu败 人均 gdp > 30000 美元  
33 **每百名官员有42个人fu败  
39 韩国每百名官员有46个人fu败  
53 捷克每百名官员有54个人fu败 人均 gdp > 10000 美元  

78 中国每百名官员有65个人fu败

有些内容过于想当然了,比如人口数推论那个,总体是个好帖子,精之



 粪青是网络暴力的主要群体之一



日本战国人口论 强过 三国 是无稽之谈   楼主不必在意

三国时期户籍混乱 所以在册人数很少  尤其是大量养士 家仆 家奴 少民 山民 流民  都是不计入户籍的

而日本 如果算户籍人口更少

这就是一些2 B 亲日脑残 用日本战国实际人口去比三国户籍人口   这是很蠢很天真的计量

三国的户籍 形同虚设



如果是封建社会  印度的十几亿人  户籍人口不会超过1亿    奴是不入籍的



很多**   一直不知道



帖子不错,但是LZ标题没有必要用侮辱性的词汇。应当求同存异,不要有人说中国不如别人就要把人打倒
admin  2011-04


zhaosifu.net 找私服 
首页 | 返回上页 | 顶部
   
2024-11-15 14:27:19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