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贴吧列表 推荐贴吧 贴吧排行 推荐帖子 精品帖子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原创]北伐春秋(三国篇)     发新帖 回复本帖   
回复0 人气197 |< [1] >|
1楼.  作者:北欧海盗Eric 

          魏晋南北朝部分(一):三国篇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南北大分裂的时期,南北之间长期对抗之激烈,是作为处在和平时期的现代人的我们所远远无法想象的。在这个时期,几乎每一年都充满了杀戮,不断地流血、对抗,再流血,再对抗,其恐怖气息无时无刻地笼罩着整个北国、江南、西部。
    不过,这一个时期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民族融合,民族问题是三国时期也是相当敏感的一部分,如北方的匈族(即“匈奴”,但这个称号是带有严重民族歧视的蔑称,是一种污辱,迈入现代化今天的我们大可不必再使用这样伤民族感情的字眼了),还有羌族(姜维很有可能是羌族)、长期困扰东吴的山越、以及诸葛亮曾一度平定了的南蛮等等。这些民族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融合,其民族生活方式也与汉人同化了。
   &n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2楼.      提起北伐,不少人都会认为:我国古代第一次北伐发生在诸葛亮兵出祈山期间。实际上并非如此,孙权的五次合肥之战却是比诸葛亮的北伐还要来得早些。
    如果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提供了条件,那么“合肥之战”则促进了三国的形成。
    有些论文曾对“合肥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先后顺序提出了质疑,问究竟是赤壁之战先还是合肥之战先?答案都是。因为孙权称帝前一共有五次北伐中原,其中一次便发生在赤壁之前。
    由此可见,人们历来认为孙权只想坐稳江山,无心图大业的观点是相当片面的,孙权在北伐这一点上也是非常激进的人物。对于孙权北伐所带来的响,讨论起来,也是十分有趣的话题。
    孙权北伐的重心中心发生在合肥上面,合肥是赤壁战前后孙曹刘三家争夺得异常激烈的战略地点之一(另一处则是荆州),在这里先后发生了8次战争,历时长达11年(208~219年),可以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3楼.      216年,曹操击败张鲁后再度亲征孙权,夏侯敦、曹仁、张辽、臧霸等将领随军出战,声势可谓浩大,孙权再次出兵于濡须口,将张辽的部队包围起来,双方的军队再次相持不下,彼此对抗了几个月后,曹操不得不退军,此次战事至此终告结束。
    第二、三次北伐其竞争极其激烈,双方互有胜负,孙权阻滞了曹操的军事进程,客观上也为刘备提供了开创事业的好机会,果不其然,刘备把握住了时机,接下来的几年里进军益州,蜀国逐渐成立。此次北伐孙权因为年青勇敢几次机智地击退了曹操的大军,但也因为年青气盛在围攻合肥时却犯了低级的错误,几乎导致致命,这对孙权来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好在过后孙权能够引以为戒,没有再次犯下同样的过失。而张辽之英勇实在令人佩服,曹操为了牵制孙权,大胆动用了张辽等大位大将,最终张辽等人果不负众望,成功地守下了此城。另:也许是罗老先生对江东史不太了解的缘故,关于孙权甚至整个江东人士的功过并没有多提及到,而孙权与曹操长达10年的激烈对抗,罗老草草几笔带过,只“收录”了孙权与张辽对阵的那次,而罗老对这场战争的描写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4楼.  孙刘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其联盟是建立在互相利用的基础上,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家常好友关系。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言:“政治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为防止曹刘走到一起,孙权只有动用弹性外交加以防止,而为了保住江南、发展江南,孙权也只有向稳住曹操暂时向魏国称臣,避免吴魏两再度发生激烈的冲突,消耗不必要的战争物资,给自己留个空间和时间发展国力,等时机一到,国力增强了,再向魏国举反旗(事实上孙权真的这么做了,详见他对曹丕和其子干的“好事”)。刘备也差不多是这样,从侧面的角度来讲,孙权不断地攻击合肥,也给刘备攻占益州提供了条件。曹操破张鲁后,刘备正在攻打长沙,此期间刘备没有被曹操所攻击失掉益州,这和孙权也有直接的关系;至于曹操,他则是输家,吴魏十年争战中最大的输家,他原本大有统一全国的机会,但他都错过了,三国一旦形成,就意味着曹操的失败。
    五次北伐战争告终了,但北伐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孙权称帝后来还有北伐过,在这里只说他称帝前的。孙权装疯卖傻、能屈能伸,希望别人认为他是块没有志向、鼠目寸光、不思进取的软骨头,但曹操是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5楼.      说了这些,笔者只希望大家明白一点就够了,合肥之战的历史原貌并非像演义中的那样的,也没有演义中的那么简单,而孙权呢,他的军事才能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将才,但还是过得去了,至少他在水面上的作战能力就要胜于陆战,几次濡须口之战中,孙权也曾有以弱制强过。实际上,孙权更适合当谋略家而不是冲锋陷阵的人物,对此孙策和张弘都说明过。孙策占据江东的时候,孙权也在一旁为兄长出谋划策,孙策对此很是感到惊奇,那时,孙权才13岁。还有就是人们老是指责东吴对蜀国的北伐袖手旁观,这也是非常片面的看法,因为东吴根本吃不起长年累月的出外战事,不停几年下来生息养国,怎么为以后开辟新的战事呢?魏国面对比自己实力弱了许多的蜀国北伐——即诸葛亮兵出祈山,都得承住气忍下来,等时机一到就给予反击,何况经济能力比魏国落后得多的吴国!那时江南才刚刚开发,人口不多,国情恶劣,不利于战事的因素多如牛毛,要求吴国连年征战,这实在很强人所难。
    上边笔者也说过了,“如果赤壁之战给三国鼎立提供了条件,那么5次合肥之战则促进了三国的形成”,笔者也希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tieba123.com

6楼.      但是关羽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名将,我们不应该单单凭他北伐的失败就对其全面否定,还要从更多的方面去评价他,否则目光浅短的就绝不是关羽了,而是你这位“大评论家”了。似乎“一杆子打死一船人”是历来人们评论事物很喜欢犯的生病——包括笔者也有犯过。(关羽的北伐发生在217~219年)

    在北伐事业中,诸葛亮的北伐是属于西部对北方的战事。关于诸葛亮的北伐,历来人们多给予赞颂,还大举文章说明了北伐的成效与意义;但也有人又把诸葛亮贬得什么都不是,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这样把诸葛亮一下子捧上天,一下子贬入地,也真够折腾人的。
(笔者语:因为我大多精力都花在研究江东史上,而对于魏蜀两国就相对没有那么尽心尽力,魏国方面大多数人笔者至少还可以写得客观真实点,而蜀国方面基本上除了张飞、刘备、魏延等人以外就很少能有了,北伐事业中还要写到大名鼎鼎的诸葛丞相,真有令人紧张的地方叻~这样一来笔者当然无法最为客观真实地去分析了的,为了避免傲慢与偏见,笔者在描写兵出祈山和九伐中原时就仅用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7楼.      接着在230年魏蜀两国又发生了一次交战,魏国曹真没有依天时地利就进军蜀国,天下大雨、道路艰险,诸葛亮派遣魏延、吴懿北上大破魏军,魏延斩了敌将王双首级。这一次交战,蜀国是属于防守。(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从后来邓艾灭蜀时还得翻山越岭不难看出蜀道之险,西晋时期来到蜀地的李特也曾叹道:“刘禅有此宝地,却不懂得珍惜!”,历来人们总是称吴国“有长江之险才得以保存”,从而加以贬低,但受“正统”思想影响之故,为了维护蜀国的形象,似乎对蜀国的“蜀道之险”又有意忽略或“不太敢”提起。)
    第四次北伐发生在231年,魏国派费曜守上圭,其他的将领全部前往救祁山(从这来看,魏国是很重视祁山的),这次诸葛亮决定除掉司马懿这个对手,亲自率领军队挑战司马懿,但司马懿据除坚守不出,诸葛亮求战不得,双方再度相持了好几个月,蜀军再一次粮绝退兵。
    第五次也是诸葛亮人生最后一次北伐发生在234年,这次诸葛亮为好避免与之前犯同样粮绝的错误,用了三年的时间来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123

8楼.      到了白围,陆逊以打猎为由在此安扎了部队,但却暗中派周俊、张梁等人袭击了魏国江夏郡的新市、安陆、石阳等。石阳当时市场兴旺,吴国的部队突然杀到,人们都吓得赶紧丢下财物逃进城里,但逃进城里的人太多了,城门被人流堵塞得关不住,守城的人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后边未进城的百姓强行将门关上。在这场交战中,吴军俘获了魏军士兵1000多人,陆逊对他们都给予了保护并加以安抚,并允许他们回去自己家人身边,使其“感恩戴德”。
    对于江夏,陆逊还没有闹够。江夏太守逮式与文休(文聘之子)不和,陆逊得知后就给逮式写了封“回复信”(逮式并没有写信给陆逊过),信上边说到:“你跟文和结有仇怨势不两立,听说你答应要来归附我们吴国了,请定好日期吧,要慎重行事,我派人来迎接你。”陆逊写完后把信丢在路上,伪装成是丢失的样子,结果被逮式的士兵拿到,这下子对逮式来说可是个大事件了,士兵们见自己的上司是个“背信弃义、有负朝廷”的人,于是不再亲附他。逮式为了保住官位,赶紧将家人送到洛阳去作人质,但朝廷还是放心不下,他最终还是遭到了罢官免职  展开
[楼主] 333  2011-04

9楼.  D

[楼主] 333  2011-04

回复0   |< [1] >|

  登录 | 注册

zhaosifu.net 找私服 
首页 | 返回上页 | 顶部
   
2024-11-24 07:45:17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