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贴吧列表 推荐贴吧 贴吧排行 推荐帖子 精品帖子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发新帖 回复本帖   
回复9 人气363 |< [1] >|
1楼.  来源:国学网 作者:沈伯俊
 新时期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其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取得了若干新的突破.其中争论较多,最为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罗贯中的籍贯

  明代以来,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有东原,太原,钱塘诸说.多种明代《三国》刊本均题署&quot;东原罗贯中&quot;,加上嘉靖元年本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文字记载,是为&quot;东原&quot;说的主要依据.1931年,郑振铎等人发现天一阁收藏的《录鬼簿续编》,其中有&quot;罗贯中,太原人&quot;一语,许多人便以此为&quot;铁证&quot;,认为罗贯中是今山西太原人.从此,罗贯中的籍贯便集中为&quot;东原&quot;,&quot;太原&quot;两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部比较权威的文学史,小  展开
[楼主] test  2011-04

2楼.    1988年起,孟繁仁接连发表《〈题晋阳罗氏族谱图〉与罗贯中》(载《城市改革理论研究》1988年第2期),《太原〈罗氏家谱〉与罗贯中》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等文,以山西清徐发现的《罗氏家谱》为主要依据,将&quot;太原&quot;说进一步坐实为&quot;清徐&quot;说,认为《罗氏家谱》中第六代罗锦的次子即罗贯中.陈辽在细读《罗氏家谱》之后,写了《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三国〉作者罗贯中》一文(载《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1期),指出:清徐罗氏从康熙年间的罗鳌(《罗氏家谱》中的第十四代)起,便将&quot;先祖&quot;,&quot;远代祖宗&quot;与《家谱》中的&quot;始祖&quot;,&quot;第一代&quot;混为一谈,即将五代后唐时期从成都来到梗阳(即今清徐)的&quot;先祖&quot;等同于生活在元代的《罗氏家谱》第一代罗仲祥,从而造成巨大的时间差错.如果罗仲祥真的是五代后唐时人,则第六代罗锦之子应当生于1086年左  展开
[楼主] test  2011-04

3楼.    3.&quot;成书于元末&quot;说.陈铁民在《〈三国演义〉成书年代考》(载《文学遗产增刊十五辑》,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中认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无疑是今存最早,最接近原著面貌的刻本,利用其注释来考证《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是可靠的.根据嘉靖本注释中有评论和异文校记,以及有不少错误等情况判断,这些注释不大可能为罗贯中自作,而是《演义》的抄阅者和刊刻者零星写下,逐步积累起来的,其中有的作于元末,有的作于明初.既然有的注释作于元末,那么《演义》的成书年代自然也应在元末;即使根据一些作于明代洪武初年的注释,也可推知《演义》成书应在元末,因为只有在《演义》写成并流传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演义》的注释.周兆新在《〈三国志演义〉成书于何时》(载其主编之《三国演义丛考》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中指出:联辉堂本《三国志传》中有&quot;圣朝封赠(关羽)为义勇武安王&quot;一语,汤宾尹本《三国志传》亦有相似语句,两本在提到&quot;圣朝&quot;之前,均曾提到&quot;宋朝&am  展开
[楼主] test  2011-04

4楼.    (三)关于《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

  《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都堪称古代小说之最.过去一个长时期中,人们对此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误以为《三国》的版本问题比较简单,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1)嘉靖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2)《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3)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元年本(一些人称之为&quot;罗本&quot;)和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简称&quot;毛本&quot;)两种.正因为如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0年以前,中国大陆只出版了嘉靖元年本的影印本和以毛本为基础的整理本;各种文学史,小说史论述《三国演义》时,一般都主要针对毛本,附带提及嘉靖元年本,而对其他版本几乎不屑一提.
   1968年,日本著名学者小川环树博士指出:明代万历以后出版的若干《三  展开
[楼主] test  2011-04

5楼.  嘉靖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属之;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余氏双峰堂本,朱鼎臣本,乔山堂本,联辉堂本,雄飞馆《英雄谱》本属之;三是《三国志演义》系统,毛宗岗本属之.《三国志传》不仅是《三国演义》最早的版本,而且是毛本所依之真正&quot;古本&quot;(《有关〈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版本演变问题的几点异议》,载《明清小说研究》第5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6月第1版).陈翔华在《诸葛亮形象史研究》一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中将嘉靖元年本与诸本《三国志传》比较,指出:①诸本《三国志传》节目字数参差不齐,而嘉靖本节目则整齐划一,均为七字句式;②诸本《三国志传》保存较多民间传说,有的刻本还详细记载不见于史籍的关索故事,而嘉靖本则无之.③《三国志传》的文字颇粗略,而嘉靖本已加修饰,较为增胜.由此可见,嘉靖本是一个修饰得更多的加工整理本.周兆新在《三国演义考评》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中对几种明代版本作了比较细致的考证,指出:①&quot;嘉靖本尽管刊印的时代较早,但它仍然是一个明人修订本,不能代表罗贯中原作的面貌.&quot  展开
[楼主] test  2011-04
tieba123.com

6楼.    (四)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

  作为一部作品思想内涵的核心,《三国演义》的主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由于其内涵极其丰富,人们对主题的概括又往往呈现出多义性.
  &quot;文革&quot;以前,学术界对《三国》的主题的见解,可以归纳为四种主要观点:(1)&quot;正统&quot;说;(2)&quot;&#39;拥刘反曹&#39;反映人民愿望&quot;说;(3)&quot;忠义&quot;说;(4)&quot;反映三国兴亡&quot;说(详见沈伯俊:《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综述》,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4期;并收入《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quot;文革&quot;结束以后,《三国》研究逐渐开始复苏.1979年,杨毓龙发表《谈〈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一文(载《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  展开
[楼主] test  2011-04

7楼.     进入九十年代,对《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研究有所深入,但对主题问题的探讨却不够活跃,专题论文较少.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对主题的观念和研究主题的方法还有分歧.其二,八十年代已经提出多种观点,要想超越它们,提出新的有说服力的观点,并非易事.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三国》主题的见解.例如潘承玉的《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秦玉明的《天道循环:〈三国演义〉的思想核心》(载《攀枝花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不过,由于他们对以往的《三国》研究,特别是主题研究的了解不够全面,其见解也有片面之处.看来,要想在主题研究上取得新的较大的进展,尚需作出进一步的深入努力.

  (五)关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与艺术成就

  二十年来,对这一问题讨论热烈,成果甚丰.主要表现在:
  1.关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学者们提出了五种观点:
   展开
[楼主] test  2011-04
123

8楼.    (4)《三国演义》的性格艺术.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剑锋(霍雨佳)的《塑造典型美的辩证法》(载《中州学刊》1984年第4期;亦收入《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杜景华的《论〈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强化的特点》(载《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宋常立的《〈三国演义〉人物心理表现特征及其构成原因》(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艾斐的《论〈三国演义〉在典型塑造上的开拓与局限》(载《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等.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论述有黄钧的《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载《文学遗产》1991年第1期),关四平的《论〈三国演义〉的&quot;多层展现&quot;人物性格表现法》(载《求是学刊》1991年第4期),郑铁生的《三国演义艺术欣赏》第五章等.
  (5)《三国演义》的结构艺术.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冒炘,叶胥的《〈三国演义〉的结构艺术》(载《柳泉》1982年第3期),吴小林的《试论〈三国志演义〉的艺术特色》,夏炜的《略论〈三国演义〉的整体结构特色》(载《中州学刊》1984年第4期,亦收入《三国演义论文集》)等.九  展开
[楼主] test  2011-04

9楼.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展开
[楼主] test  2011-04

10楼. 
[楼主] test  2011-04

回复9   |< [1] >|

  登录 | 注册

zhaosifu.net 找私服 
首页 | 返回上页 | 顶部
   
2024-11-15 12:23:34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