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贴吧列表 推荐贴吧 贴吧排行 推荐帖子 精品帖子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论 张昭(转,原文作者—— 灿烂海滩 )     发新帖 回复本帖   
回复13 人气1109 |< [1] [2] -> >|
1楼.  张昭这个人,是三国历史上值得研究的人物。一方面他受孙策托孤之恩,为东吴政权的草创、建立、稳定都做出过突出贡献,孙策把张昭看作是“谋主”,“待以师友之礼”;孙权尊称他为“张公”、“待张昭以师傅之礼”、“待遇尤重”。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张昭在东吴政权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陈寿称赞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另一方面,张昭又被孙权讽刺“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弄的这个名满天下的东吴重臣“大惭,伏地流汗”;屡次和孙权发生冲突,甚至到了“土塞其门”、“烧其门”的地步;七、八十岁的年纪还要受到诸葛恪这个后生晚辈的戏弄;虽然是众望所归,但是却一直做不了丞相一职,最后只能是“上还官位及所统领……在里宅无事,乃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这又体现出张昭最后的结局是个悲剧。 
  

   两朝元老、名满天下的张昭,为什么一生中的命运竟然如此变化、反复呢?本文结合相关的历史记载和专家、学者的论述,以求寻找其中的答案。 
  
[楼主] admin  2011-04

2楼.  一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早年十分好学,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同琅邪赵昱、东海王朗等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弱冠之时被州郡察举为孝廉,但是张昭并没有接受,反而和王朗等人一起公开讨论君王避讳的事情,并和当时的汝南主簿应劭展开笔墨之争,得到州里名士陈琳等人的称赞,由此名气大振。徐州刺史陶谦举荐张昭为茂才,张昭还是不去。估计是张昭在这个过程中处理的不好,弄得陶谦以为张昭是看不起自己,一气之下就把张昭给抓了起来,幸好由于赵昱等人的极力营救,张昭才得以释放。但是直到张昭被孙策纳入麾下的十几年时间,张昭一直是隐身于山野之间,并没有在仕途方面进行发展。这和当时纷乱的局势及清流名士的风气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张昭的性格应该说已经基本定型。这也就是后来陈寿在《三国志·张昭传》中所提到的:“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这种性格对于张昭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汉代末年,天下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见《三国志·张昭传》”。这个时候,正是曹操东征徐州的时候,  展开
[楼主] admin  2011-04

3楼.    二 
  前面提到,徐州刺史陶谦举荐张昭,而张昭是置之不理,为什么孙策能够获得张昭的青睐呢?这个问题在史料中没有提到。不过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猜测。陶谦举荐张昭,张昭因为不买帐而被陶谦给抓了,但是到陶谦死后,张昭还专门写了一篇祭文来悼念他。其文曰: 
  
 猗欤使君,君侯将军,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赖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宁。唯帝念绩,爵命以章,既牧且侯,启土溧阳。遂升上将,受号安东,将平世难,社稷是崇。降年不永,奄忽殂薨,丧覆失恃,民知困穷。曾不旬日,五郡溃崩,哀我人斯,将谁仰凭?追思靡及,仰叫皇穹。呜呼哀哉! 
  从这段祭文的内容分析,张昭对于陶谦管制徐州时期的功绩还是比较欣赏和敬佩的。同时对后来徐州局势的混乱充满了悲伤和愤怒,说明张昭对于天下太平、“遗爱于民”、“甘棠是均”充满了憧憬。这也就为日后加入孙策阵营埋下了伏笔。这也就好象后来的诸葛亮,不是不想入仕,而是在等待时机。而一心想平定江东的孙策也基本上符合张昭的入仕  展开
[楼主] admin  2011-04

4楼.    第一.委以重任。《三国志·张昭传》云:“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三国志·孙策传》云:“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第二.以私交巩固关系。《三国志·张昭传》注引《吴书》云:“(孙策)待(张昭)以师友之礼”; 《三国志·孙策传》云:“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 
 
  应该说孙策的这两个举动对张昭这个已近四十的中年人来说是用心良苦,而且是很有成效的。为感谢孙策的知遇之恩,张昭亦是尽心尽力,为东吴政权的草创立下了功劳。 
  
 《三国志·陆绩传》云: 
  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这说明张昭参与了孙策在江东一系列战役的策划工作。 
  《三国志·张昭传》注引《吴书》云: 
  
 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后黄巾贼起,昭讨  展开
[楼主] admin  2011-04

5楼.     三 
  孙权掌权时,江东的形势非常的复杂。《三国志·吴主传》中提到: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这个记载只是说出了当时孙权面临的外部问题,而政权的内部也是危机重重。《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中提到: 
  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 
  不仅如此,在孙家的宗室之中也有人意图作乱。《三国志·孙辅传》注引《典略》载: 
  辅恐权不能保守江东,因权出行东冶,乃遣人赍书呼曹公。 
  《三国志·虞翻传》注引《吴书》云: 
  策薨,权统事。定武中郎将暠,策之从兄也,屯乌程,整帅吏士,欲取会稽。会稽闻之,使民守城以俟嗣主之命,因令人告谕暠(同传注引《会稽典录》载:“载翻说暠曰:‘讨逆明府,不竟天年。今摄事统众,宜在孝廉,翻已与一郡吏士,婴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为孝廉除害  展开
[楼主] admin  2011-04
tieba123.com

6楼.    《三国志·周瑜传》:“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三国志·朱治传》:“权年十五,治举为孝廉。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 
  
 《三国志·程普传》:“裙策薨,与张昭等共辅孙权,遂周旋三郡,平讨不服。” 
  
 《三国志·董袭传》:“瘢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 
  
 正是由于张昭的不懈努力,方能团结东吴大部分文武,才使得孙权得以顺利地继承孙策的事业。 
  
 其次,吸收和安抚宾旅寄寓之士。《三国志·孙皓传》注引《辩亡论》提到: 
 
  宾礼名贤而张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 
 
  关于这一点,田  展开
[楼主] admin  2011-04

7楼.  对于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有商榷之处。为了说明更加清楚地说明笔者的观点,先来看看几个资料。 
  1.《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书》: 
  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2. 《三国志·甘宁传》: 
   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张昭时在坐,难曰:“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权举酒属宁曰:“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nb  展开
[楼主] admin  2011-04
123

8楼.    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两次机会都被孙权亲自给否决了。这对张昭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最终张昭也没有象诸葛亮一样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吴头号谋士。基本上游离于核心阶层之外。不过在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上,张昭还是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虽然这时的孙权对张昭已经是若即若离。《三国志·顾雍传》云: 
  权尝咨问得失,张昭因陈听采闻,颇以法令太稠,刑罚微重,宜有所蠲损。权默然,顾问雍曰:“君以为何如?”雍对曰:“臣之所闻,亦如昭所陈。”于是权乃议狱轻刑。 
  这个记载说明:虽然张昭的意见没有被孙权采纳,但是由于他的巨大影响力,还是通过顾雍的口实现了自己的主张。 
  另外,在对于公孙渊的问题上,张昭也是言辞激烈,和孙权发生激烈的冲突。《三国志·张昭传》云: 
  讨权以公孙渊称籓,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  展开
[楼主] admin  2011-04

9楼.     六 
  综观张昭八十余年的兴衰荣辱,都是同孙氏兄弟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为什么在孙策的手下是那么的如鱼得水,而到了孙权的手底下却是逐渐走下坡路呢?历来的分析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由于在《三国志·孙翊传》注引《典略》中所说的:“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应该说这种观点是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史料中原本的记载就没有说清楚张昭和孙翊是什么关系,仅仅评这一句话就认为孙权因此而迁怒于张昭,太过牵强了。而且孙权当政以后,张昭尽心尽力,并无二心,而且孙翊年纪轻轻,二十一岁就死了,对孙权也不会再有什么威胁。再者,孙权对张昭还是非常尊重的(这个问题下面再详谈),如果是因此而嫉恨张昭,那在他的昏庸的晚年,随便找个理由也会要了张昭的老命。又何必还来了个“掷刀致地,与昭对泣”那么麻烦呢?因此,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个观点认为:由于张昭在“委质于曹”和在赤壁之战时力主投降,在战略思想上和孙权发生冲突,导致后期的失宠、冷落。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只能说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未能一窥全貌。张昭虽然在  展开
[楼主] admin  2011-04

10楼.    这两段话认真分析,就可以体会出张昭的那种“顾命大臣”的优越感。正是因为这种优越感的心态,所以才把张昭自己给束缚住了。在张昭的心里,他就象是孙权的“仲父”,孙权就是自己的一个孩子,需要自己经常提醒、督促,这样才能完成孙策的遗愿,确保孙权不至于偏离自己所定下的作为君主的标准。一旦出现张昭自己认为不对的地方,张昭动辄以“遗诏顾命之言”来震住孙权,逼其改正。但是张昭没有想到:刚刚继位的孙权的确需要有自己这么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辅导,但等到孙权羽翼丰满,正待一展抱负的时候,张昭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完成角色的转换,从师傅重新变成下属。其结果正如孙权自己在称帝后还在说:“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一开始孙权还是忍让,但是到最后终于是忍无可忍。针对这种情况,习凿齿就曾经说过:张昭于是乎不臣矣!夫臣人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身苟不绝,何忿怼之有?且秦穆违谏,卒霸西戎,晋文暂怒,终成大业。遗誓以悔过见录,狐偃无怨绝之辞,君臣道泰,上下俱荣。今权悔往之非而求昭,后益回虑降心,不远而复,是其善也。昭为人臣,不度权得道,匡其后失,夙夜匪懈,以延来誉,乃追忿不用,归罪于君,闭户拒命,坐待焚灭,岂不悖  展开
[楼主] admin  2011-04

回复13   |< [1] [2] -> >|

  登录 | 注册

zhaosifu.net 找私服 
首页 | 返回上页 | 顶部
   
2024-11-24 05:45:17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