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
纵观国史,无非由治入乱、由乱入治,由分而合、由合而分。自来点评者众,今某闲来无事,乃仗半尺笔,作此游戏文章,自问才疏学浅,不堪大雅之堂,然亦不失公允,尚可供诸友喷饭。
“猫眼看乱世”之“冰批三国”系列,乃自温侯始。
或者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冰批三国不是从冰最喜欢的周郎着手,原因么,大致是这样的:不想从最喜欢的人开始写,于是略过周瑜、赵云、曹操;更不愿意从不喜欢的人入手,于是始于吕布。
提到吕布,最有名莫过“三姓家奴”、“有勇无谋”这类评价,然而当真如此么?《三国演义》中歪曲和污蔑的人实在是太多,吕布便是其中一个,尽管如此,谈吕布,还是要从《三国演义》谈起。
在汉末到三国分立的这段乱世中,吕布并没有很多的戏份,从第三回里李儒一句“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须避之!”到十九回“操令将吕布缢死”,不过十余回的篇幅,其中还有相当多的部分是与吕布无关的。算来汉献帝刘协即位于190年,吕布死于198年,前后满算不到9年的时间,是如何成就了温侯吕布呢?
《三国演义》中不惜浓墨重彩,极力描述吕布外貌的突出、服饰的华贵鲜明、武艺的出众,再极力塑造吕布的忘恩负义、见利忘义、贪恋酒色、有勇无谋、反复无常……欲抑先扬的笔法么?好笑!那么至少不要写出这么多前后矛盾的漏洞哦!
先说除董卓的这段。都说吕布此人无义,试问无义之人口中说得出“吾欲杀此老贼,奈是父子之情”等语么?既要说他无义,他便该是毫不犹豫地给董卓一刀才对啊!
再说徐州那边,刘备假意要让牌印给吕布的那一段。这个细节颇耐寻味:先是吕布真要接了,结果一眼看见关张表情,立刻“佯笑曰:‘量吕布一勇夫,何能作州牧乎?’”试问这要真是一有力气没大脑的,那还有个不伸手就接了先的?还能想到察言观色?还能立刻扭转情势?
整个《三国演义》里关于吕布,最出彩莫过于“三英战吕布”和“辕门射戟”这两场戏,前者是写武勇,后者,我觉得恰恰是写吕布的谋略。而最大的漏洞也就在这里。
有人说辕门射戟是陈宫教的,不是吕布自己主意,那我就先来分析一下辕门射戟这一段公案吧。
袁术的想法是先擒刘备,后图吕布,于是送钱送粮来叫吕布别救刘备。刘备呢?看看自己快完了,赶紧写信求吕布救命。一个送钱送粮,一个就写一封信,吕布是怎么做的?他找了陈宫,和陈宫商议,对陈宫说,“袁术能对付我。”这说明吕布首先是对事情进行了分析的,而不是看到有钱有粮马上就两眼放光什么都不管不顾了。到了纪灵责备他“无信”时,吕布的反应是“布笑曰”。一个笑字,何其自信!自信胸中之计,自信绝无所失。
辕门射戟并不是简单的一箭,这里面不但包含超群的武艺、过人的胆识,还包含了智慧与自信。这是对自己武艺的自信,我每次看到这里时,想到的,便是飞将军李广。吕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李广有所似,也是武艺超群,而且对自己非常的自信。李广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而李广最大的特点是,他喜欢在敌人或猎物很近的时候才开弓,开弓则箭无虚发!这是什么?这同样是一种自信!透过这种自信我只能看到一个铁样的汉子,傲笑天地间!
首先分析利弊,然后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解决问题——如果这也不算是用智,我倒真的很想知道,到底什么才能叫用智?难道一定要象谋士一样为主公出谋划策的才叫用智么?
至于我为什么会说这计谋不是陈宫教的,很简单——陈宫怎么可能知道吕布的武艺到底好到什么程度?!陈宫又怎么可能冒这样的险?
说完演义,再来说说史实的吕布。
一直以来谈吕布的文字实在是太多,所以我也不想再扯那些什么没有认过义父没有抢过貂蝉之类遥远的话题,只说吕布在丁原手下的职位——主簿!主簿是什么?是“典领文书,办理衙门事务”的人。看《包青天》的都知道,公孙策也就是个主簿。就说吕布没那么足智多谋吧,罢了!你倒弄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来给咱当这“主簿”试试?!笑话!
汉末的那个乱世里,吕布自然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军事家,他不能与曹操、周瑜这样的人相比,但吕布也决不是罗贯中笔下那个有勇无谋的一介莽夫。他杀了董卓,但他不是民族英雄;他杀了丁原,却更不是奸诈小人。我们说“三国无义战”,说来还不是都在争夺一己之私?哪一个又当真是存了救民济世之心的?汉末,那一场乱世,那一场群雄割据的军阀混战里,吕布仅仅是扮演了一个将军甚至只能说是一个武将的角色。他的武艺,他的胆识,过人的自信以及他的智慧,并不能为他带来更多的名与利。他走过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战斗,然后象千千万万人一样,被那个时代吞噬,便是如此。
然而我们不应忘记,演义永远是演义。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吕布不是《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扭曲和污蔑的吕布。非凡的武艺,过人的胆识,自信且智慧,这才是,真的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