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些东西是秦朝到唐朝的全方面军事材料.
为爱好军事和研究中国古代军事的提供.内容可能很枯燥.
回复29 人气561 [<<] [ 1 ] [>>] | ||
帖子顶部广告 |
1 | 【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下面这些东西是秦朝到唐朝的全方面军事材料.
为爱好军事和研究中国古代军事的提供.内容可能很枯燥.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4 回复 | |
2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秦朝军事历史
秦时期全图 东海:东海郡,高帝置。《汉书》 常山:常山郡,高帝置。《汉书》 济北:泰山郡,高帝置。~~~~ 济北王都也。《汉书》 胶东:胶东国,故齐,高帝元年别为国,五月复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复为国。《汉书》 河内:河内郡,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更名。《汉书》 衡山:六安国。故楚,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复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汉书》 黔中:有。《汉书》 广阳:广阳郡,广阳国。高帝燕国,昭帝元凤元年为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汉书》 陈郡: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汉书》 闽中:有。《史记》 以上是有争议的所谓秦郡。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4 回复 | |
3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4 回复 | |
4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秦都咸阳[图]
咸阳位于渭水北岸,水陆交通都很方便;再加南有终南山为屏障,北靠九■山,地势险要,利于防守;又因此地靠近原西周镐京,附近人口密集,土地开发较早,南山又有取之不竭的产物。这一切都为咸阳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根据考古发掘,秦咸阳故城址在今咸阳市以东,这里原是北依高原,南临渭水;境内宫殿林立,楼阁相连。宫殿主要分布在原上,其范围大约东西6公里,南北2公里,宫殿主要有咸阳宫、兰池宫。渭水之南还有阿房宫、诸庙、章台、上林苑。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4 回复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4 回复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4 回复 | |
7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军事装备
统一后秦代军队的武器装备,最主要的变化是由原来的以铜兵器为主的时代,加速向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的过渡。早在战国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铁兵器即已登上历史舞台,中原各主要诸侯国的部队已较多地使用铁戟、铁矛、铁刀、铁剑、铁杖、铁甲、铁匕首等新式武器装备,开始逐渐取代青铜武器。当时相比之下,秦军的铁兵器则远不如关东各国发达。统一之后,既缴获丁关东大量铁兵器,又接收了中原冶铁技术,因而加快了向铁兵器的过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就在完成统一六国的当年,秦始里下了一道销毁兵器的命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干石”。这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销毁武器的空前记录。这次销毁的都是铜兵器。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的青铜兵器销毁呢?其直接目的就是禁止民间私藏武器,防止人民和六国残余势力起来造反,同时也表明,已有较多的铁制武器装备部队,所以才有可能把多余的铜制兵器销毁。但是,从青铜武器向铁兵器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在秦代仅仅是加速,而不是完成。因此,秦军武器装备显示了新旧结合、新旧交替的历史持点,并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出土秦代劲弩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5 回复 | |
123 | |
8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5 回复 | |
9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5 回复 | |
10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1、装备有大量先进的远射武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情况表明,不论步兵、骑兵或车兵,都装备有大量的弓、弩、箭。规模宏大的一号俑坑,每个步兵都“背负矢箙,手持弓努”;二号俑坑还专门有一个弩兵队列。骑兵的武器不是刀、剑、矛,而是“一手牵马疆,一手作提弓状”,“配备的都是弓箭”。战车上的甲士,既持子、戈,同时“亦备有弓箭”。这些情况说明,弓、弩、箭是秦军最主要的武器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弓弩分大小两种,小者射程为150米,大者可达900米,比战国时著名的韩弩六百步抑或过之。大等的弓干长176.1厘米,径4.5厘米,弦长140厘米,比《考工记》中的有关规定(上、中、下三种弓的
弓干长分别合今152.5、145,5、138.6厘米)有很大突破和发展,比战国末楚弓的弓干长(160厘米)也有提高。出土的秦弩机与战国中期的楚弩机相比,弩臂由51.8厘米增至肋厘米,悬刀有所增长,望山与弦牙距也有所加宽。出土的数以万计的铜镞,除有一支双翼镞外,其余都是三棱镞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三出刃镞。这是战国末最盛行的类型,其特点是飞行中稳定,方向性和瞄准性较好。还有一种特大的镞,长达4l厘米,重约100克,是专门用于强弩的。经过化验分析,秦骸的含铅量高达7.71%,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毒“弹头”。由此可知,秦军所装备的弓、管、箭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远射武器,是构成秦军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秦代骑弩弩机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5 回复 | |
11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5 回复 | |
12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5 回复 | |
13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5 回复 | |
14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6 回复 | |
15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2、装备有大量铜制的近战武器。从秦诵坑的出土情况看,秦军的近战武器有长柄的戈、矛、戟、短柄的弯刀和剑,还有某些过了时的镖、钺等等。其中戈、矛、戟、剑是当时流行的武器,铍,弯刀是历史上新近发现。铍的首和剑相似,长约30厘米,装有长约3米的柄,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弯刀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面有刃,是一种砍、钩两用的兵器。上述兵器虽然都是铜制的,但在形制上有很大创新,表现了青铜武器的高度发展。例如,殷周以来的矛头多为柳叶形或长三角形,有较长的简形附以环纽,而出土的秦矛则刃体趋向宽而直,变短并附孔以固胶,通体长度稳定在15厘米左右。据《考工记》所载,最长的夷矛不过三寻,约合今5.54米,而出土的步兵秦矛有的长达6.3米,这是因为步兵用矛远比车兵便利,所以出现了特殊的长矛。春秋时代的剑,一般长30厘米左右,战国时发展到六七十厘米,而出土的三把秦剑,分别为81、89、91.3厘米,可见剑己由卫体武器和表示身份的象征物发展为近战格斗的重要武器之一。
戟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6 回复 | |
16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6 回复 | |
17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6 回复 | |
18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3、装备有坚实精密的金属盔甲。在春秋以前战士的护体设备主要是皮甲,战国时虽然出现了铁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装备。《荀子·议兵》中就有“楚人鲛革,犀皮以为甲”的说法,表明战国末朗楚军仍以皮甲为主。相比之下,秦军的装备则有进一步的发展,从秦捅坑出土的陶质模拟品看,全部都是金属札叶制成的合甲,品类完备,制作精密。甲衣由前甲(护胸腹)、后甲(护背腰)、披膊(肩甲)、盆领(护颈项)、臂甲(护臂)和手甲(护手)等部分组成,并因兵种、身份、战斗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步兵的前胸、后背和肩部易受伤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后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骑兵必须便于骑射,其甲衣比较短小,长仅及腹,没有披膊。车御的臂、手、颈易受攻击,其甲衣不仅有前甲、后甲,还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领。将、佐的甲衣则十分讲究,是革、札结合的花甲,其胸、背、肩部分为皮革;腹及后腰的中心部分是金属小札叶;前甲呈倒三角形,长垂膝间;后甲平直齐腰。秦捅坑没有出土盔、盾,但据古文献的记载,秦军早就有盔、盾装备。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6 回复 | |
19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修复后的石胄、石铠甲。一领铠甲由600余片甲片制成,石铠甲为冥器,但可见当时金属铠甲形状从1998年7月下旬至1999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考古队在1997年勘探的基础上,对始皇陵外城东南部的一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复探和小规模的科学试掘,对该陪葬坑的范围、平面形制、建筑遗迹、建筑布局和文化内涵等有了初步认识,取得丰硕的成果。该陪葬坑编号为“K9801”。
K9801位于陵园外城东南部,始皇陵现封土东南约200米处,方向约2度,基本接近正方向;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在坑南北两侧边缘的东西端各有一条平面呈梯形的斜坡门道;坑主体部分东西长129米,南北宽105米,该坑总面积达13689平方米(连同四个斜坡门道),是秦始皇陵城垣内目前所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坑口距现地表0.3-4米,坑口至坑底深约3.5-4.5米;坑内全为红烧土,坑底铺有一层厚约10-20厘米的木炭,木炭下层为三层坚硬致密的夯土层。 此次发掘面积为145平方米。发掘揭示该坑为一座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并在坑内过洞底部发现用铜丝编缀的石铠甲和石兜鍪(即作战时戴在头部的头盔,也叫胄),共约一百二十余领(顶),其中甲约90领,胃约36顶;石马缰3组,一件青铜臿以及一些青铜镞和一段陶俑手指等。此外,还发现夯土隔墙,隔墙间形成的过洞和回廊,隔墙顶部的棚木遗迹,席纹痕迹、立柱、栿木、铺底木和坑底夯土层等建筑遗迹。 夯土隔墙和过洞大多数为东西向,只在坑边缘外1号探方内发现一道由坑西边夯土二层台和南北向隔墙间形成的南北向过洞,可能是整个陪葬坑的一道回廊。隔墙系板筑平夯而成,夯层平直均匀,每层厚度5—7厘米,墙高1.7-3.1米,宽1-1.1米。在隔墙顶部发现有棚木的压痕和被烧毁的木炭残迹;可看出棚木为方木,宽约40、厚40厘米、长4-5米。过洞宽3-4米,底部全部用方形长木条铺设,木条或与过洞方向平行,或与过洞方向垂直,所有木条均被烧成木炭和灰烬,炭灰残厚3-15厘米。过洞内贴隔墙两侧底部还有现有地栿木和立柱炭迹。铺地木层以下为三层夯打的坑底夯层,总厚度约15厘米。从这些迹象可推测,K9801的建筑与布局和兵马俑一号坑的建筑属同一类型,后经大火焚烧坍塌。从地层堆积观察其烧毁时间应在坑修好之后不久,即秦末汉初之际。 K9801陪葬坑石铠甲出土现场 此次试掘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了一大批用铜丝联缀的石甲胃。主要集中分布于陪葬坑西南部的三个探方内,放置于过洞底部铺地木之上。在69平方米的过洞内共发现120余领(顶)甲胄。另外在坑西部边缘偏北处的T1内过洞底部发现一些零散的甲片和一件65厘米长的青铜车构件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6 回复 | |
20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石铠甲出土现场
这批甲胄均由青灰色石片组成,甲片质地为青灰色略质地细密的石灰石,呈层理状。甲片主要有长方形、近方形、舌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圆形几种;另外还有其它形制、属于特殊部位的异形片。甲片上钻有一些圆形或方形的小孔,用扁铜条联缀在一起。甲片未被叠压的边上有一道袜棱,起美观作用;被叠压的角有磨角,以便联缀和甲胄伸缩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6 回复 | |
21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石铠甲出土现场 点击上图看大图
根据甲片特征和甲胃外观特征的差异,将铠甲分为三大类: 鱼鳞甲、札甲和特大型甲。 第一类:鱼鳞甲只发现两领,是所有关于秦甲资料所未出现过的,其外观线条起伏流畅,从个体甲片到整体甲衣均酷似鱼鳞状;甲片精小,加工细致;甲片上孔多而密,有实用的联缀孔,还有起装饰作用的点缀孔,且所有孔均为方形;甲片平直,表面无凸凹的弧度,组成甲衣的片多,在800片以上。 第二类:札甲,由长方形或近方形甲片组成。这类甲约占出土石甲的97%,特征是甲片比鱼鳞甲片厚大,大多向外稍凸出,甲片上布有圆形小孔等。这类甲根据保护身体部位和甲衣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四个型:A型:类似两当铠,由前后甲裙组成,无肩;B型:由前后身甲、前后甲裙和双肩组成,无披膊,类似于秦兵马俑一号坑所发现的第一类三型甲,既双肩无披膊的御手俑铠甲。C型:由前后身甲、甲裙、双肩和左右披膊组成。这种铠甲占所有石甲比例的80%以上,可分为由大型甲片组成和由小型甲片组成的两个亚型。D型:由近方形甲片联缀而成,有前后身甲、甲裙、肩、披膊。其特征是:甲片近方形,几乎无外凸的弧度;甲片上除联缀孔外,还有点缀孔,甲片两个侧边的纵向排列孔各为一组(二个),比A、B、C型铠甲的身甲的甲片两侧孔各少一组;甲裙比其他类型甲的裙要纵长些,呈上大下小的长尾倒三角形。综合四型札甲,可看出其保护身体的甲衣构成由简到繁:A→B(A+双肩)→C(B+披膊)→D(C+甲裙下延部分)。 第三类为特大型甲,只发现了一领,身甲已烧成白灰状,颈甲保存较好,该甲纵长1.8米;从甲衣到甲片都特别大,甲片有关方形身申甲片,长笏形和长弧凸刃形颈甲甲片等。最长的甲片长14、宽7、厚0.7厘米。从其形体和结构判断,这副甲不是人的披甲,而可能是马的铠甲,即后世所谓的“马铠”或甲骑具装中的“具装铠”,但据史料记载到东汉末年才有较完整的具装铠,而本次发现的这副“马铠”,由颈甲、身甲、当胸和搭后组成,已经是非常完备的形制了,要比文献记载早四百多年,是非常值得学术界注意的新资料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7 回复 | |
22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修复后的石胄,这种石胄的出土改变了“秦代无胄”的传说
与铠甲伴出上的石胃不少于36顶。这些胃与燕下都发现的铁胄形制相似,但又比燕下都的铁胃更完美、大方,可以保护颈项并披搭于铠甲的肩部之上,顶片布孔规律也有区别。所有石胃均由一整片圆形顶片和若干板瓦形,或等腰梯形不带弧度的侧片组成,而燕下都的铁胃顶片则由两个半圆形片参接而成。目前我们已修复了一顶石胄,这顶胃由圆形顶片和各类型的侧片组成。胄通高32厘米,底部宽度32厘米、现重3168克(仅为石片重量,未计入铜丝重量)。该胄由5片侧片联缀而成,第一、二层各16片;第三、四层各13片;第五层15片,连同顶部圆片共计74片。胄片上下层间作固定编缀,左右作活动联缀,便于开合;在最末层前面两片甲片上有胄开合的铜环和铜钩,在铜钩的末端有一片长1、宽0.5、厚0.1厘米的小铜片,环在右侧,钩在左侧,相互钩合即可。胃片侧边上有装饰性的抹棱,顶片中央有一个圆形孔,中间穿着一个铜丝折扣的铜环,起美观作用,可能上面原来有红缨一类的装饰品。这是第一顶完整的秦代石胄,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7 回复 | |
23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7 回复 | |
24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石铠甲的联缀
另外还发现有用小型方石块、圆石管和铜丝穿联的马缰马络头等构件3组。一件呈拐地形青铜车构件,长65、宽4、厚0.8厘米,证明该陪葬坑其他部位原来可能有青铜车马器。 位于外城以内的特大型陪葬坑被发现,尤其是大批空前的石甲胄面世,这些石甲胄虽为冥器,放在陵墓里祭祀用,但可由此看出秦当时真正金属甲胄的外型和结构,改变了沉寂多年的素陵考古现状,展示了秦甲胄丰富多彩的个性,填补了古代甲胄史上的空白,对研究秦国用甲制度,秦的军事装备以及蕴含于甲胄之中的秦代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丰富了秦国陵寝制度的研究内容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7 回复 | |
25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秦始皇陵是秦朝开国皇帝赢政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东,陵区总面积56.25平方公里,陵园由内、外两重长方形夯土成垣组成。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吸引无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一睹两千年前秦俑军阵的威武壮观。
而98年底,秦陵考古在秦陵封土东南侧的内、外城间又发现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大型陪葬坑。实测知:陪葬坑平面近方形,东西长129米,南北长128米,总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秦始皇陵城墙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这个坑四角各有一条长约14米的南北向斜坡道,坑内建筑形式与兵马俑一二号坑相似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7 回复 | |
26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28楼图为秦陵石质铠甲从葬坑发掘现场
在第一探方试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散乱的片壮石质,形状规则,边上有钻孔,在第二探方的深入挖掘中,发现大面积较为完整的石片相连成衣状的东西,以铜绦相缀,基本断定为石质铠甲。除了甲衣,还有胄(即头盔,古也称兜①),体积不如甲衣大,中心为圆形石片,依次连缀多个石片向四周扩展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7 回复 | |
27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清理后的秦陵铠甲
这些铠甲和兜①都是用质地均匀、颜色青灰的石灰岩石片和扁铜条连缀而成的。铠甲大致分为粗大型甲片的甲衣、中型甲片的甲衣、小型甲片的鱼鳞甲。甲衣一般身长约80厘米,重约10公斤至20公斤,由百余石片组成,分前甲和后甲。它们在形式上与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模拟性铠甲十分相似,做工精细,工艺高超。制铠甲的石片均为长方形、宽约5厘米以上,厚约半公分左右。表面打磨平光,边缘切割整齐,四周钻有小孔,扁窄的铜条从孔中穿过将各片连缀成一体。这是仿当时皮革甲制成的。特别是小型鱼鳞甲不论是形制还是制作工艺都酷似汉化铁质鱼鳞铠甲,堪称此批铠甲中的珍品。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7 回复 | |
28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目前从坑中清理出石质铠甲80多项,胄30项。据推测,这些甲胄当初应是以木架支撑或人形模特披挂悬置于洞中,排列整齐,后因大火焚烧,年代久远,支撑物被毁坏腐朽,甲衣遂摊散在地下黄土中。不过,这些甲胄肯定不是实战使用之物,因石质虽硬但脆,重击之下必然碎裂,只是模仿实物的冥器。
专家认为,在秦始皇陵园内发现大批石质甲胄的整体面世,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空前发现。迄今在世界范围也是第一,改变了学术界“秦代无胄”的传统认识,也填补了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的空白,对研究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具有重要价值。 经修复后的头盔,即胄,古称兜①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8 回复 | |
29 | Re:【中华宝库】秦朝到唐朝时期的全军事资料总汇 |
始皇帝·嬴政[图]
秦始皇,嬴姓,名政。因出生于赵国,又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另一说为吕不韦之子)。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位由丞相吕不韦和宣太后的男宠毒专权。公元前238年亲政,毒乘他外出之机,举兵叛乱,他一举粉碎叛乱,诛杀毒,幽禁太后。第二年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后逼杀吕不韦,任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接着,嬴政采取李斯等人的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远交近攻,从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图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8 回复 | |
作者: [楼主] test 2011-04-06 15:45:38 回复 | |
回复29 [<<] [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