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zhaosifu.net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访问

进入贴吧 按标题检索 按作者检索
贴吧列表 | 推荐贴吧 | 贴吧排行 | 推荐帖子 | 精品帖子 | 热门帖子 |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转]是非功过说于禁 发新帖  回复本帖  
 
回复0  人气159  [<<] [ 1 ] [>>]
帖子顶部广告
1 [转]是非功过说于禁
长安遣兵百胜强,意气何有汉中王?  
七军之心俱猛鸷,虎兜插翼将翱翔。  
睥睨荆益可席卷,白帝城高如堵墙。  
秣马蓐食朝欲战,雷声殷殷山之阳。  
沉阴苦雨十余日,汉水溢出高腾骧。  
仓黄不暇恰步伍,攀缘蹙踏半死伤。  
计穷岂不欲奔走?四望如海皆茫茫。  
鼍鸣鱼跃尚恐惧,万一敌至谁敢当?  
邀看大船载旗鼓,闻说乃是关云长。  
蒙冲直绕长缇下,劲弩强弓无敌者。  
虽有铁骑何所施?排空白浪如奔马。  
将军拱手就絷缚,咋舌无声面深赭。  
捷书一日到锦城,只轮不返截西行。  
将军畴昔负朋友,若此昌豨犹得生。  
循环报复虽天意,壮士所惜唯功名。  
曹瞒相知三十年,临危不及庞明贤。  
归来头白已憔悴,泣涕顿首尤可怜。  
高陵画像何诡谲?乃令惭痛入九泉。  
淯水之师勇冠世,英雄成败皆偶然。

这是北宋孔平仲的一首名为《于将军》的诗,诗中所写的这位“于将军”,便是三国时期曹操帐下大将,曹营“五子”之一的于禁。  
于禁(?---公元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南)人。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于禁跟许多追求功名的人一样,迅速加入到了镇压黄巾的行列之中,他的投奔对象是当时正四处招揽人马的济北相——鲍信。此时的于禁,还只不过是行伍中默默无闻的一名小卒。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大批青州黄巾军涌入兖州,当时的兖州刺史刘岱在征讨黄巾时战死,面对难以控制的局势,鲍信等人推举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领兖州牧,率众抗击黄巾。不知是由于曹操的加入,还是由于黄巾的缺乏组织,胜利的天平渐渐向官兵倾斜,不久,鲍信的军队在寿张东部击破了黄巾的主力,但可惜的是,在这一战中,鲍信为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战死沙场。曹操一路追击黄巾,直至济北,并在当年冬天,接受了三十万黄巾军的投降。从此,一支由青州黄巾降卒中的精锐组成的军队出现在曹操的帐下,号称“青州兵”。  
兖州的这次战乱,对于原本多多少少有些附庸于袁绍的曹操来说无疑是一次极佳的契机,他不但在兖州站住了脚,有了自己的地盘,还收编了大量的军队,这其中不单有“青州兵”,也有过去刘岱、鲍信手中的军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于禁,便在其中。  
此时的于禁,还只是一名下级军官,在将军王朗手下担任都伯一职。但他的表现很快引起了王朗的注意,史书记载说“王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王朗的推荐看起来也确实很夸张,一个小小的都伯,被他说成有当大将军的才干,曹操一听,当然也很感兴趣,于是便召见于禁,对他进行交流询问,面视的结果相当理想,随后于禁连升三级,被任命为军司马,开始了他新的戎马生涯。  
于禁作战相当勇猛顽强。曹操东征吕布时,于禁在濮阳城南打败吕布二营人马,不久又独自率部在须昌战胜高雅;在攻打定陶、离狐、雍丘等一系列战斗中,于禁连连告捷;对付黄巾军,于禁更是一点都不含糊,有一次曹操的大营在汝南遭到刘辟、黄邵等黄巾军的偷袭,于禁挺身而出,一举击溃来犯之敌,确保了曹操的安全;官渡之战中,于禁自告奋勇担任先锋,并且身先士卒,顽强奋战,协助曹操取得了这场关键的胜利。这一系列战争中的优越表现,使得曹操对于禁倍加器重,其职位由军司马一路迁升,历任陷陈都尉、平虏校尉、偏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还被封为益寿亭侯,跻身于曹军名将的行列。  
当然,于禁能倍受曹操青睐,绝不单单是勇猛那么简单,作战冷静、沉着,是为将者极为重要的品质。曹操讨伐张绣失利的时候,全军上下一遍混乱。唯独于禁率领手下的数百人,边战边退,虽然有所伤亡,但始终保持没有溃散。等敌人追击得不太紧时,他又把队伍清整好,敲锣打鼓地返回大营。史书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见《三国志&#8226;于禁传》)在途中,于禁还未经请示就处理了一些进行劫掠的青州士兵,受到了曹操的高度评价。前面已经讲过,青州兵是曹操在兖州与黄巾军作战时收编的队伍,人数众多,战斗力也比较强,但纪律性太差。在兵败如山倒的复杂局面中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青州兵,不但会引起当地豪强、世族及百姓的不满,而且极易酿成兵变。于禁替曹操成功化解了这场潜在的危机,难怪事后曹操会感慨:“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47:20      回复

2 Re:[转]是非功过说于禁
如果说作战勇猛、沉着,足以让于禁跻身名将之列,那么于禁所表现出来的大局观和政治头脑,则更是确立了他在曹军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官渡之战结束后,于禁奉命平定昌豨的叛乱,这一次于禁跟处置青州兵那样,又是先斩后奏,几乎有些顽固地执行曹操“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把已经投降而且与自己私交不错的昌豨斩首。这个举动在曹营引起轰动,连曹操得知消息后都感慨地说:“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从表面上看是对于禁的行为有所不满,但结果却是“益重禁,拜禁虎威将军”。这说明曹操有点言不由衷。为什么呢?在曹操创业的前期,地方豪强及一些武装势力经常是政治立场摇摆不定,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自己的走向,这对曹操势力的壮大和发展非常不利。于禁杀昌豨之举,表面上是“奉法行令、大义灭亲”,但其实背后却表现出敏锐的政治嗅觉,起到了敲山震虎、杀一儆百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曹操才会对于禁越发器重。曹操在官渡之战结束后上表汉献帝,称赞于禁、乐进、张辽等人:“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于禁治军,以法御下,十分严格,三国志记载: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见《三国志&#8226;于禁传》)因为于禁持军过于严整,以至于他的部下们没什么油水可捞,曹操显然很清楚于禁的这种风格,于是每次赏赐都格外照顾于禁,也可谓是用心良苦了。 
虽然由于过于严格不讨部下欢心,但是因为于禁的公正无私,在军队中威信极高。究竟高到何种程度,三国志里记载了一件事:曹操因为忌恨朱灵而想削掉他的兵权,但这是件极有可能引发兵变的事,考虑再三,决定派于禁去执行,于禁便带上曹操的手令和区区几十个士兵策马赶往朱灵的军营,孤身犯险,执行曹操的命令。当时朱灵手下的众多将士因为害怕于禁而居然没有一个人敢有所反抗。从这件事,我们足以看出于禁在曹军中的威信,甚至也能隐隐感觉到于禁骨子里透出的一种霸气和杀气。 
虽然于禁为曹操屡次立下大功。但就是这么一位显赫一时的名将却最终功亏一篑,不但兵败被俘,而且是苟且偷生,受尽屈辱,惭恚而亡,并成为晚节不保的典型,颇受后人唾骂。于禁兵败被俘的一幕,便是人们耳熟能详并且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的“水淹七军”。 
前面提到孔平仲诗中对于禁的评价中有一句“英雄成败皆偶然”。的确,于禁的失败充满了偶然性。时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先后围困了襄阳和樊城,曹操派于禁前往樊城支援曹仁。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将驻扎在樊城外由于禁统领的七军悉数淹没,庞德战死,于禁投降。一代名将就此折戟沉沙,兵败被俘,并在屈辱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两年时光。 
很多人质问,于禁为什么没有象庞德一样为国捐躯呢?于禁因贪生怕死而投降关羽的说法由来已久,历代三国研究家和爱好者大都如此判断。其证据在于陈寿在《三国志&#8226;于禁传》中记载的“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生死关头,于禁露出了求生的欲望,从“禁遂降”看,感觉几乎是没有抵抗,这确实有些令人不解,连曹操自己也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难道曹操真的错看了于禁吗?笔者认为,以于禁的为人,应当说不太可能为了保自己一条老命而屈膝投降。想当初官渡之战中,于禁的处境也是危机重重,险象环生,而曹操手下已经有很多人私下向袁绍示好,准备在有利的时机投降,而于禁却是始终如一效忠曹操,也没见他有什么贪生怕死的念头。从于禁身平的经历来看,实在无法得出其贪生怕死的结论。那么,为什么于禁会在晚年突然作出惊人之举呢?笔者以为,其中定有隐情。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47:20      回复

3 Re:[转]是非功过说于禁
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形,或许就象孔平仲诗中描绘的情形:“仓黄不暇恰步伍,攀缘蹙踏半死伤。计穷岂不欲奔走?四望如海皆茫茫。鼍鸣鱼跃尚恐惧,万一敌至谁敢当?”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部队已经毫无战斗力可言了,根本就是坐以待毙。是无谓的抵抗,还是投降?这个选择恐怕已经在曹军将士的心中已经产生了。于禁作为最高统帅,又是官兵们敬重的对象,他的一举一动自然影响着整个七军的命运。 
虽说于禁平时以法御下,但这并不表明他不关心自己的将士,其实往往越是刚毅的将领,越是体恤士卒,所谓恩威并施。从史书中所记载的“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见《三国志&#8226;孙权传》)等情况看,估计七军的绝大部分都跟随于禁投降了。如此大规模的投降,在这之前的三国交战史上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这一段史料,我们可否这样设想:于禁会不会是因为顾及部下的生命,不愿自己的士兵白白送死而被迫投降的呢?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不但有,而且很大。面对平日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三万人的性命,这对于一个将领来说,该是多么大的一个压力,这个压力甚至远远大过关羽投降曹操时所面临的,在这种情况下,投降或许是于禁唯一的选择了。 
那么为什么庞德就没有投降呢?难道真是庞德比于禁更为忠贞不渝?笔者以为这倒未必,因为庞德即使是想投降,只怕也没那个条件。我们从《三国志&#8226;袁绍传》注引《献帝传》中就可以找到一个欲降不能的例子:授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太祖与之有旧,逆谓授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禽也!”授对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见禽耳。”太祖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当相与图之。”授曰:“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太祖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从沮授所说“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家人或者家族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投降。沮授之不降,并非不想而是不能。庞德战死之后,“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曹丕继位之后,又追谥庞德为壮侯,并再次对庞德的几个儿子进行封赏。单从家族利益上说,庞德的战死,显然是值得的,而假如庞德选择投降的话,以他曾经是马超部下,堂兄庞柔又在蜀汉的背景,一家老小极有可能受到诛连,弄不好就是灭门之祸。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倘且不论庞德是否忠贞不渝,庞德的战死都已经是必然的了。 
我们再反过来看于禁,于禁跟曹操的关系非同一般,一起出生入死三十年,相信于禁也很清楚,即使他投降了,曹操念及旧情,也不会对他的家小怎样。这样一来,同在滔滔洪水中的于禁与庞德,其所面临的选择就截然不同,庞德身负一家老小的前程,但求一死,而于禁却在三万将士性命的重压之下,唯有一降。 
以上都是从于禁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不妨再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还有一种可能性:关羽根本就不想杀于禁,于禁不降也算降了,想死都没有机会了。我们可以看看《三国志&#8226;关羽传》注引《蜀记》中的一段记载: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我们都知道:关羽也曾经兵败被俘,在曹操手下呆过一段时间。从这段史料看,关羽和徐晃的私交不错。而于禁作为曹操手下最知名的将领,很可能与关羽的关系也不错。加上关羽那种知恩图报的性格,极有可能不加害于禁。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也很大。毕竟关羽还欠着曹操的一个人情没还,留下于禁的性命不也等于还人情吗?所以关羽选择了将于禁关押起来,一来等以后还人情,二来利用于禁的被俘打击曹军的士气,这样一来,于禁就更是有口难辩了。 
其实于禁的投降不但客观上帮助了孙权,也间接地解除了关羽对曹操的巨大威胁。《三国志&#8226;吕蒙传》中记载: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 
于禁和手下三万之众的投降,造成了关羽的粮食供应出现严重短缺,关羽不得已才“擅取湘关米”。孙权利用这个借口对荆州发动进攻并且取得胜利。这一点不但于禁自己没有想到,就连关羽都没有意识到。 
于禁被俘后不久,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于禁又落入孙权之手,不但沦为孙权向曹操索取更多利益的筹码,还一度成为东吴大臣羞辱的对象。史料中记载了于禁在东吴的两个片段: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见《三国志&#8226;虞翻传》)后权与魏和,欲遣禁还归北,翻复谏曰:“禁败数万众,身为降虏,又不能死。北习军政,得禁必不如所规。还之虽无所损,犹为放盗,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权不听。群臣送禁,翻谓禁曰:“卿勿谓吴无人,吾谋适不用耳。”禁虽为翻所恶,然犹盛叹翻,魏文帝常为翻设虚坐。(见《三国志&#8226;虞翻传》注引《吴书》)从这两段史料中,可以看出于禁这时候的日子过的简直是生不如死,受尽侮辱。不过最悲惨的时刻还在后面等着他。 
于禁在东吴被扣留了一段时间以后,孙权见于禁已经没有了什么利用价值,便把他送回了曹魏。于禁回到故土,这时候的他已经是“须发皓白,形容憔悴”。这时候曹操已死,曹丕执掌大权,不过这位后来的魏文帝显然没打算放过于禁。曹丕表面上用昔日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安慰于禁,而且还授予他一个安远将军的封号;暗地里又派人在高陵的墙壁画上水淹七军时庞德英勇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场面,并派于禁去拜陵。终于使于禁羞愧而死。 
于禁的一生让人感到惋惜。作为一代名将,于禁立下了无数战功,声名显赫;作为战俘,于禁没有选择杀身成仁,这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很容易遭人垢病。《三国志》中说他“弗克其终”,虽然有些怒其不争,但在笔者看来,更多的却是哀其不幸。掩卷之余,笔者也忍不住会想,倘若我们处在当时于禁的位置,又会做出何种抉择呢?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47:20      回复

4 Re:[转]是非功过说于禁
是非成败一念间,我想一个身经百战的人都不会把个人生死看的过重.
冲锋陷阵随时有可能给流矢射中而亡.我也认为于不会因为自己一个人而投降更多的是为了他的手下,这时候他的抉择决定3W人的生死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47:21      回复

5 Re:[转]是非功过说于禁
很赞同楼主的看法,

作为制军严明的大将,军队是他事业的一切,理所当然的会以军队为重,
忠义名节什么的,当时也顾不了那么多吧~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47:21      回复

6 Re:[转]是非功过说于禁
http://www.cidu.net/mud/aiguo/ 
http://www.cidu.net/mud/aiguo/ 
http://www.cidu.net/mud/aiguo/ 
拜托大家转帖!!!拜托大家转帖!!! 
拜托大家转帖!!!拜托大家转帖!!! 
在北大校园BBS上引起轰动的一篇文章,热爱祖国的朋友们请转发10次!!!!!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47:21      回复

7 Re:[转]是非功过说于禁
吧主可以随便删自己不喜欢的帖子?说话跟自己不对路的就封id,三国吧怎么这个样子啊?一个合理的解释都没有就随便封id删帖子,这个吧到底有没有人管啊????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47:21      回复
123

8 Re:[转]是非功过说于禁
再牛的人也有失误,我们正反面都应该看看,总的来说于禁是位不错的将领,大家好,我是在北京做各种展架的,资料架,饮料架,促销架等还能喷塑,希望能和你们成为好朋友http://www.sinoshelf.com QQ184976516 电话01061287274
作者: [楼主] 333    2011-04-06 13:47:21      回复

回复0   [<<] [ 1 ] [>>]
回  复:
* 注:系统要求你是会员身份才能使用上传功能!
图  片: 贴图帮助  )
用户名: 18.218.245.179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找私服   手机访问   贴图帮助   系统帮助   注册协议   关于我们
Powered by zhaosifu.net  3.5-20110620  运行时间:0.05859    京icp备0000001号  2024-11-24 07:29:49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