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zhaosifu.net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手机访问

进入贴吧 按标题检索 按作者检索
贴吧列表 | 推荐贴吧 | 贴吧排行 | 推荐帖子 | 精品帖子 | 热门帖子 | 最新帖子
首 页 > 管理吧 > 《三国志》选读之〈鲁肃传〉 发新帖  回复本帖  
 
回复6  人气194  [<<] [ 1 ] [>>]
帖子顶部广告
1 《三国志》选读之〈鲁肃传〉
河间献王翟中虚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於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出生时父亲便过世了,而从小与他祖母一起居住。鲁肃家境富庶,性好施予,是时天下大乱,鲁肃非但不务家业,反而大散家财,把家里的田产像垃圾一样贱卖出去(「摽」,挥去,弃也。《公羊传&#8231;庄公十三年》:「已盟,曹子摽劔而去之」,摽剑即弃剑),而将所得的钱财专门用来赈济贫困与结交天下豪杰,乡里之人对鲁肃的义举各个欢喜不尽(今天如果有人在大马路上洒钞票,我想全市的人也会对他欢喜不尽)。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

  周瑜当时担任居巢县长,听闻鲁肃乐善好施,便率领数百人前往拜访,并试著要求一些资助,藉此观察鲁肃的器量。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仓库(「囷」为圆形的仓库),每间各有三千斛米,鲁肃随手一指就把其中一间送给周瑜了。周瑜以此愈发清楚鲁肃果然是非常之人,遂与鲁肃亲近结交,定下了如当年子产与季札一见如故般的友谊(吴公子季札出使郑国初见郑国执政子产,两人却像是旧相识一般。可见《左传&#8231;襄公二十九年》)。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任命他为东城县长。鲁肃见袁术行事毫无纲纪,非可委质之人,於是带领家族的老弱妇孺并率领乡里的游侠少年(就是小流氓)百馀人南至居巢投靠周瑜。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时,鲁肃也与之同行,随後便在曲阿住了下来。後来适逢祖母亡故,鲁肃遂返回东城安葬祖母。

  鲁肃指囷相赠一事,有些大陆朋友认为这根本是周瑜率众打劫。以事实而论,居巢县长周瑜率领数百人浩浩荡荡到大富翁鲁肃家请求一些金钱上的援助,看来确实很像不肖官员打秋风。不过我们真要明白英雄行事的高妙之处,就必须要用英雄的逻辑来理解英雄。周瑜、鲁肃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一流人物,二人相会,必然一见倾心相知相惜,彼此间血可流、头可断,三千斛米又算什麼呢?用世俗的眼光来瞧周瑜鲁肃,真是把英雄看小了,也把自己的格局看小了。不过我想那些大陆朋友的原意应该是故意曲解〈鲁肃传〉的文意以反讽时下太多不看重史料为反对而反对的浅俗人士才对。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於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庐江闲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搆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刘晔(子扬是刘晔的字)与鲁肃交情不错,写了一封信给鲁肃道:「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凭著足下的才干,要在今日闯出一番事业实在太容易了。足下应该赶快将令堂从曲阿请回来,不要再窝在东城那种小地方了。近来郑宝於土地肥沃的巢湖起事,拥众万馀人,庐江之士大多依附於他,更何况我们呢?观郑宝行事可谓占据地利天时,又广招贤士,足下应该随我尽快投奔郑宝,千万不要错失良机。」鲁肃赞同刘晔的意见,因此等祖母的丧事办完後,鲁肃便回到曲阿打算把母亲接往江北投奔郑宝,没想到周瑜已经把自己的母亲请到孙氏的大本营吴郡去住了。鲁肃把刘晔劝自己投奔郑宝的建议告诸周瑜,是时孙策已死,而孙权尚在吴郡统事,周瑜便对鲁肃道:「过去马援曾经回答光武帝:『当今之世,不只是主君寻找能干的臣子,臣子也在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才干的主君。』现下我主孙权亲贤贵士,纳才举能,更何况我曾听闻先哲的谶纬(先哲秘论就是谶纬。谶纬大多是一种挂名古圣先贤所作记录有关未来的预言书。东汉末年最有名的一句谶纬就是「代汉者当涂高也」)记载取代刘氏获得天命者必兴於东南之地。我仔细地研究过天下大势,发现这部谶纬所说的就在眼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因此我主孙权必能克成帝业以应天之符验,此时此地正是烈士攀龙附凤展现其才干的时候。我将辅佐孙氏以实践此一天命,还望足下能与我一齐努力,不必在意刘子扬的话呀!」鲁肃於是听从周瑜的意见留在江东,而周瑜则向孙权推荐鲁肃的才能足以参佐时宜,而眼下当务之急应该广求像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可任由这般人才轻易地离开江东。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0:20      回复

2 Re:《三国志》选读之〈鲁肃传〉
  这一段文字很有问题。郑宝在孙策还活著的时候就死了,而杀他的正是刘晔,没想到〈鲁肃传〉里刘晔居然在孙权当政时劝鲁肃投靠郑宝,读起来真是阴风惨惨、让人脊梁发凉。再者,孙吴群臣中就属太史慈、张昭、周瑜最为义正,蛮难想像周瑜会说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三国志》并不是没有错误,有兴趣的可以参考赵异《二十二史札记》〈三国志误处〉一文。不过换个角度思考,我倒觉得这段文字隐隐约约透露一丝讯息:那就是鲁肃差一点就会到曹操手下做事了。如果时间点没有错的话,这时候的刘晔正在曹操手下办事,刘晔写信招揽鲁肃,绝不可能是为郑宝而更可能的是为曹操。历史没有如果,但每一件历史事件的重要性若不先设想「如果没有」就无从体会了,所以这边就来「如果」一下:如果周瑜没留住鲁肃,那鲁肃就会到曹操手下做事,孙刘同盟也不会成立,那麼赤壁之战即使不开打,天下事大概也底定了。历史的如果论其实是蛮好玩也不可或缺的。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麤疎,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孙权於是大开宴席会见鲁肃,一谈之下果然是相见恨晚。等到筵席终了宾客告退时孙权独独把鲁肃留了下来,与鲁肃合榻对饮(榻就是床。上古的床不是拿来睡的,基本上只有死人和病得快死的人才可以睡床。「疒」这个部首在甲骨文里就是牀。坐榻形状与床类似而较低,只给一个人坐,称为「独坐」,比如陈蕃在作豫章太守时就只为徐孺子准备一张榻,徐孺子一走,陈蕃就把榻挂起来表示除了徐孺子外不再接见任何宾客,因此王勃〈滕王阁序〉有一句「徐孺下陈蕃之榻」说的就是这件事。将两张坐榻合在一起供二人倾心对谈则称为「连坐」,就是现在孙权与鲁肃的情景)。孙权与鲁肃密议道:「现下汉室倾危,四方扰攘不安,我继承父兄之业,屡屡企盼能有一天达成齐桓、晋文尊王攘夷的霸业。承蒙枉顾,不知閤下有何见教?」鲁肃回答道:「当初汉高祖诚心地想要尊事义帝但终究无法如愿的原因就在於项羽从中作梗之故。现下的曹操,就如同过去的项羽一般,将军(当时孙权任讨虏将军)您又怎能达成齐桓晋文的霸业呢?我鲁肃私自认为:汉室诚不可复兴,曹操也非仓促之间就可消灭,而对将军您最有利的莫过於保守江东(当时并无三分之势,何来鼎足?《资治通鉴》引此段作「保守江东」,就比陈寿原文合情合理多了),以待天下之变。此一方针看来似乎太过消极而不思进取,不过这也是因为眼下江东的基础尚不够稳固之故,将军您也用不著不高兴(在这里可以想像孙权听到这里一定有点小不愉快)。为什麼无须不满呢?因为现在北方正值多事之秋,趁著北方大局尚未底定之前往西剿灭黄祖,进而侵略刘表,把长江所能到达的领土全部据为己有,然後称王称帝以图谋天下,这才是汉高祖一统天下的大略呀!」孙权道:「现下我仅只是想好好地尽地方长官的义务来辅佐汉室罢了,閤下所言恐怕非我所能及呀!」张昭格外讨厌鲁肃这种锋芒毕露谦下不足的家伙,郑重地诋毁鲁肃(帅!),认为鲁肃年纪轻轻而疏於大义,不可任用,但孙权浑不以为意,反而愈发敬重鲁肃,赏赐鲁肃母亲衣服帏帐与住处家具,使鲁肃的家财足以比拟在东城县时的盛状。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0:20      回复

3 Re:《三国志》选读之〈鲁肃传〉
  这就是三国时代有名的榻上对,不过比起隆中对而言还是差远了。为什麼差远了呢?因为鲁肃所谓「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对当时的东吴而言并非难以企及之事,但「跨有荆益」对寄人篱下的刘备而言就近乎白日梦似的幻想。由此适可见诸葛亮算计之精气象之大呀!《资治通鉴》选录此段,最末作「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此王业也」将「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删去,胡三省於其下注「江东君臣上下,本谋不过此耳」。司马光删得好,胡三省注得好,孙权说穿了就只是个自保之贼而已。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刘表死後,鲁肃进言道:「荆楚与我国邻接,既可沿著汉水一路进攻中原心腹之地,且其地外带长江汉水之险、内怀桐柏大别之阻,可谓固若金汤。再者荆州沃野万里,百姓富庶,若据为己有,必於成就帝王之业大有裨益。眼下刘表刚死,二子素来不睦,而军中诸将或依附刘琦或依附刘琮未能齐心同力。此外刘备乃天下枭雄(枭乃勇健之义)且与曹操有很深的过节,在寄人篱下的那段日子里刘表忌惮刘备的才干不予以重用。今若刘备能与荆州的旧势力协心齐力,则我方宜与之交好结盟;若荆州上下离心离德,那我方应该因时制宜别有所图,以成就大事。我鲁肃请求将军您准许我奉命前往荆州给刘表二子吊丧,藉机慰问拉拢荆州军之掌权者,并说服刘备使其安抚刘表部众,再与我方齐心共力对抗曹操。刘备必定欣喜不已而不会回绝这项提议。若一切顺利,则天下可指麾而定呀!如果不赶紧稳住荆州的势力,恐怕会被曹操抢先一步。」孙权旋即派遣鲁肃出使荆州。鲁肃到了夏口,听闻曹操已经兵发荆州,便日夜赶路。没想到才到了南郡,刘表次子刘琮已经向曹操投降,而刘备仓皇奔走,意欲南渡长江。鲁肃决定舍弃刘琮直接与刘备见面,在当阳县的长阪与刘备相会,便陈述孙权有心合作之意,又指出江东兵强马壮,劝刘备与孙权并力抗曹。刘备听了鲁肃的话非常高兴,当时诸葛亮正巧跟随刘备,鲁肃便对诸葛亮道:「我是你兄长诸葛子瑜的朋友。」当下便与诸葛亮结交。刘备於是前往夏口,派遣诸葛亮出使孙权,而鲁肃亦随著诸葛亮返回江东覆命。

  赤壁之战前孙刘同盟的倡议者〈诸葛亮传〉与〈鲁肃传〉各自以为是传主,裴松之评道:「臣松之案: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而《蜀书&#8231;亮传》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於亮。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三国志》不少前後矛盾之处确实为阅读造成一定的困扰,不过换个角度想,每一篇传记都有明确的主体性、每位传主都是传记里独一无二的主角,这正是《三国志》精采之处。这学期修阎鸿中老师的史学史,有位同学问老师怎样才是阅读《三国志》最好的态度。阎老师答得很妙:「你要用读《世说新语》的心情来读《三国志》。」《三国志》与《世说新语》都是在一片月旦人物的风气下完成的著作,《世说新语》在浮光掠影间呈现一位位高妙之士刹那间的永恒,而《三国志》则倾尽全力把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次全打在同一个人物身上。陈寿就像是偏私的编剧,总是给予主角更多的台词更多的亮点,虽然第一幕戏可能与第三幕对不上,但就是这种近乎独白式的演出更能突显出传记人物的气质与精神。裴松之对陈寿的批评就史学方法而言有其必要性,但这种缺点并不会减损我们阅读《三国志》时所得到的乐趣。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0:20      回复

4 Re:《三国志》选读之〈鲁肃传〉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这时孙权恰好得到曹操送来意图东侵的问候,便与诸将商议,诸将皆劝孙权投靠曹操,而鲁肃独独不发一言。孙权起身更衣,鲁肃则直追至屋檐(「宇」乃屋檐,《说文解字》:「宇,屋边也。」)之下。孙权明了鲁肃私下有话,便握著鲁肃的手问道:「先生想说什麼呢?」鲁肃回答道:「适才我检视众人的论点,皆必将担误将军大事。像这等见识浅薄之人实在不足以与之共图大事。今日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将军您却不行。为什麼这麼说呢?我若投降曹操,曹操必定会把我送回老家,依著乡里选举的办法,捞个最低阶的小幕僚(下曹从事就是从事中品秩最低者,可参《通鉴》胡注)做做不成问题。到时候乘著牛车(《通鉴》胡注:「《晋志》曰:『犊车,牛车也。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後稍贵之。自灵、献以来,天子至士,遂为常乘。』),以小吏卒伍作为仆从,交游士林,凭著年资也能干到刺史、郡守一级的高官。将军您若投降曹操还能有什麼更好的出路吗?愿将军早定大计,切莫不可听信众人之言呀!」孙权叹息道:「这些人的论点确实让我失望透顶。今先生议论恢弘,於我心有戚戚焉,这正是老天爷特地将先生赐予於我呀!」

  以私心动私心,鲁肃真不愧是三国时代第一流的造反派。张昭他们真的只是因为投降曹操自己就可以过好日子才劝孙权不抵抗吗?那可不一定呢!但孙权绝对是一个宁为鸡首勿为牛後又自私到了极点的家伙。对於该不该投降这个问题,鲁肃完全不谈道义只谈利益,真是把孙权摸透了。

  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閤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輭轮徵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是时周瑜奉命出使鄱阳,鲁肃劝孙权赶紧把周瑜追召回来。於是孙权遂任命周瑜领军抗曹,而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参佐军事谋划策略。曹操败走後,鲁肃率先返回柴桑报捷,孙权则设下大宴延请江东诸将迎接鲁肃。鲁肃正要从偏门进屋参见孙权时(「閤」是正门旁的小门。《说文解字》:「閤,门旁户也。」《汉书&#8231;公孙弘传》:「於是起宾馆,开东阁以延贤人。」颜师古注:「閤者,小门也,东向开之,避当庭门而引宾客,以别於掾史官署也。」因此後人称延登辅臣为入閤。「閤」与「阁」其实是不同的字,《说文解字》:「阁,所以止扉者。」现在写成内阁、阁揆,其实是将错就错的结果。不过如果各位有玩光荣出的太閤立志传,就会发现反而日本人用的是正字),孙权居然离座向鲁肃行礼,并问鲁肃道:「子敬,我扶著马鞍下马来迎接你,你有没有感到格外光荣呢?」鲁肃趋前道:「还没有。」众人听闻鲁肃居然如此不识趣,无不愕然。等到大家坐定後,鲁肃慢慢地举起马鞭说道:「愿明公(「至尊」是皇帝的称呼,此时鲁肃绝不会称孙权为至尊。《三国志&#8231;吴书》里有很多涉後而改的纰漏,大概是因为陈寿照抄韦昭他们的《吴书》的缘故吧!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洪迈《容斋随笔&#8231;续笔》〈孙权称至尊〉一文)威德加乎四海,吞并天下,克成帝业。到那时再用安车蒲轮(古代的车是用站的,安车则是可以坐的车。蒲轮是用蒲草把轮子包裹起来,类似今天汽车的避震器。汉代天子欲徵引年长有德与隐逸之士时,往往使用「安车蒲轮,束帛加璧」这样的礼数)来迎接我鲁肃,到那时我才会感到光荣呀!」孙权听了拍掌欢笑,甚是高兴。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0:21      回复

5 Re:《三国志》选读之〈鲁肃传〉
  鲁肃真是会拍马屁!如果要我选三国时代最会说话的两个人,我就会挑邓芝与鲁肃。邓芝可敬又可亲,鲁肃则可爱又可惧,真是精采!《三国演义》把鲁肃刻划成一个口才驽钝的老实人,对鲁肃而言真是太委屈了。不过就艺术的趣味而言,《三国演义》塑造鲁肃的形象确实是非常精采。记得有一回在电视上看到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出的草船借箭,我就觉得整出戏最关键的人物不是孔明而是鲁肃;央视拍的三国演义我也特别喜欢里头的鲁肃。相声里捧角比逗角还难,真的要把鲁肃写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各位如果有意写写通俗小说的话,其实可以试著加入像鲁肃这种人物。有时候情节不知如何进展时,像鲁肃这种跟每件事情都有关联但偏偏个性单纯无法进入状况总是坏事的角色就成为推动剧情最好的元素了。

  後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操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後来刘备到京口与孙权会面,请求孙权让自己全权处理荆州大小事物,此时唯有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借予刘备共同抵御曹操。曹操听闻孙权将土地赠与刘备这件事时正在写字,心情大受激汤居然落笔於地。

  真正了解孙刘同盟重要性的,大概只有诸葛亮、鲁肃、曹操寥寥数人而已。

  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後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馀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後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馀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

  周瑜染病临终前,上书道:「当今天下大势必将有变,这正是我周瑜内心日夜担忧不已之故,愿明公细加思虑防范未然,方能先忧後乐。今既与曹操为敌,而刘备又屯军公安,与我方疆埸交错近在咫尺,而荆州百姓非诚心归附於我,因此必须以良将镇守安抚之。鲁肃智略足堪其任,但望明公以鲁肃接替我的位子,如此一来就算我周瑜短命死矣,也没有任何遗憾之处了。」孙权旋即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代替周瑜领军。周瑜辖下四千馀人以及奉邑下隽、汉昌、刘阳、州陵四县都转交鲁肃统领,而南郡太守则由程普接任。鲁肃一开始驻扎江陵,後屯军陆口,赏罚必信恩威大行,不一会儿部众便增加到万馀人,孙权便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领偏将军(三国时代官与职往往是分开的,前面一个官名有时候是虚衔,後一个则往往是实职。汉昌郡是建安十五年孙权由长沙郡分出来的,其实就是下隽、汉昌、刘阳、州陵这四县奉邑。这些地方原本就由鲁肃管辖,因此加封鲁肃为汉昌太守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仅只有宣示与褒奖的功用而已。鲁肃真正的职权在偏将军这个职务上)。建安十九年,鲁肃随孙权攻破皖城,进封为横江将军。

  奉邑是东吴特有的制度,类似於秦汉的封爵。常有人质疑荀彧等提出的奉迎天子策略一点实质上的帮助也没有,反而使曹操在世时绑手绑脚,死後又不得令名。历史上很多事件的影响并不在物质而在心理,而精神领域又很难用文字说明并教人理解,因此唯物的进化史观与地理决定论往往比较吸引人而初学者总是视思想史为畏途,奉迎天子的高明处也就不易体会了。但单纯就物质而言奉迎天子还是有其贡献,那就是东汉末年唯有曹操可以合乎法理地给功臣封侯。其他人若也想这麼搞,若非僭越则要别立名目,奉邑正是孙氏在缺乏大义名份下为了褒奖功臣所独创的封爵制度。孙权称帝後奉邑便逐渐消失,可见此一制度的过渡性甚为明显。另一方面而言,孙氏的崛起与江东士族豪族的支持密不可分,而其军事力量的组成各将领的私兵部曲占了很大的比例,孙氏对将领们的私人武力也不似曹、刘处处节制而显得放任开明。要养活大批军队靠著自身家族的财货难以久持,因此对於才干卓越且值得信赖的将领给予他们一个至数个县的全权处置权作为养兵之费就成为孙氏折衷地方力量与培植亲信武力的良方。奉邑不似封爵有继承权且应时而置,其因便在於此。有兴趣的可以参考高敏先生〈东吴奉邑制考略〉一文,收在他的《魏晋南北朝史发微》一书中。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0:21      回复

6 Re:《三国志》选读之〈鲁肃传〉
  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乃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於山林。」後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於是罢军。

  最初益州牧刘璋纲纪不振法令衰弛,周瑜与甘宁都劝孙权取蜀,孙权以此谘询刘备的意见,但刘备因为自己久欲染指益州,便假意回报孙权道:「我刘备与刘璋俱为汉朝宗室,希望凭藉祖先明灵彼此依护以辅佐汉室。今刘璋得罪足下左右之人(得罪左右是一种客气的说法。不说得罪孙权而说得罪孙权左右之人,与不敢直称皇上而称陛下是同样的道理)使足下意欲兴兵问罪一事,我刘备听了私下悚然而惧,几欲掩耳不闻,还望足下宽恕刘璋所犯下的错误。若足下不听我的请求执意攻打刘璋,那我刘备则於宗室间的信义有亏当披发入山永不过问天下之事了。」孙权因此放弃侵略四川。後来刘备反而西征刘璋而留关羽留守荆州,孙权大怒骂道:「这狡狯的老贼居然敢骗我!」关羽镇守荆州因为与鲁肃的军队邻近,双方屡生狐疑,彼此矛盾的情形愈发严重,而边界犬牙交错,为了边境土地的归属两方各执所见常闹得不愉快,而到头来鲁肃每每对关羽让步以保全两家的情谊。刘备平定益州後,孙权要刘备交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理他。孙权於是派遣吕蒙率众直接去接收三郡,而刘备在得知孙权进军的消息後便从巴蜀返回公安,并派遣关羽出兵争夺三郡的统治权。是时鲁肃屯军益阳与关羽对峙,鲁肃邀请关羽一同谈判,双方兵马各驻扎在会场百步之外,将领一级的高级武官俱单刀赴会。会议上鲁肃责问关羽道:「过去我方好心地将土地借予你们,是因为贵军兵败远来无立锥之地的缘故。眼下既然贵方已占领益州,就该把土地归还我家。岂知不但寸土未还,就连我方退一步只要求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你们也不肯从命,……」话还没说完,坐中有一人插嘴道:「土地向来便是有德者居之,哪有专属一家的道理?」鲁肃听罢大声喝斥声色俱厉,关羽拿刀起身道:「这是国家大事,这小子懂什麼!」瞪了那人一眼那人便乖乖地离开会场。後来刘备应许孙权,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的长沙、江夏、桂阳尽数割与孙吴,而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则属刘备,两家於是罢军。

  荆州孙吴其实是没有法理上的统治权,所谓「借荆州」一事,就实质方面看来鲁肃接替周瑜後便由江陵撤退到陆口,可见实际上真正从孙吴转交到刘备的土地大概只有南郡而已。但无可否认赤壁之战的主力确实是孙吴,後来把屯军南郡的曹仁打跑时虽然刘备并非没帮上忙但出力较多损失较大的也是孙家部队,而刘备趁此良机一举吞并荆南四郡,对江东上下而言实在很难教人心平气和,但无论如何荆州确实不属於孙吴。孙权接二连三采用偷袭手段未免失之光明正大,鲁肃夹在其中真是难做人。对於荆州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参考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借荆州之非〉一文,非常有启发性。

  单刀会上插嘴的那位老兄因为义正词严甚得後人欣赏,所以戏曲小说就给他安了一个名字叫周仓,专门给关公扛大刀。三国时代有两位现在非常有名但历史上虽有其事却无名无姓的家伙,分别是貂蝉与周仓,看这两位故事的形成过程也是蛮有趣的。貂蝉在《三国志平话》是吕布失散多年的妻氏,《三国演义》里则变成王允的义女,「关公月下斩貂蝉」一戏又被关公的大刀斩掉了;周仓则从无名无姓到了《三国演义》里连籍贯也跑出来了,後来在民间的传说里关於周仓的小故事几有直追关公的态势,反而是有名有姓的关平面目模糊。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人物能发挥的地方有限,反倒是这种虚构人物有较高的可塑性,故事就这样越编越多了,这也是挺好玩的。就严谨的历史讨论而言固然不宜提及貂蝉周仓,不过我倒倾向随性一点,既然他们在历史里也非全无记载,那麼也无须汲汲於否定他们的存在。董卓吕布间没有貂蝉的话故事就不有趣了,关公就是要骑赤兔马就是要找周仓帮他扛大刀才神气,读历史好玩就好了。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0:21      回复

7 Re:《三国志》选读之〈鲁肃传〉
  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过世,卒年四十六岁。孙权为鲁肃筹办丧事,鲁肃下葬时又亲临其穴。诸葛亮亦素服发哀表示对鲁肃之死的哀恸之情。孙权称帝时,在登坛前回过头来对诸位公卿大夫道:「过去鲁子敬曾预言会有称帝的一天,真可谓见识超卓呀!」

  肃遗腹子淑既壮,濡须督张承谓终当到至。永安中,为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建衡中,假节,迁夏口督。所在严整,有方干。凤皇三年卒。子睦袭爵,领兵马。

  鲁肃遗腹子鲁淑年长後,濡须督张承便认为鲁淑总有一天必会飞黄腾达(「到至」即至到,乃魏晋时语,即飞黄腾达之意。可参吴金华《三国志校诂》)。孙休永安年间担任昭武将军都亭侯领武昌督的大官。孙晧建衡年间假节,转任夏口督。治军严整,甚有才干,凤凰三年卒。其子鲁睦继承爵位并统领兵马。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後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後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辨,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孙权曾与陆逊谈论周瑜、鲁肃与吕蒙三人道:「公瑾雄壮勇烈胆略倍人,其破走曹孟德开拓荆州的功业教後人难以企及,不过先生您可与之媲美。过去公瑾邀请子敬前往江东并向我推荐子敬的才干,我在宴席上与之对语,子敬当下便陈述帝王之业,此一大快事。後来曹孟德凭藉刘琮投降一举囊括荆州的气势号称率领数十万大众水陆俱下侵略江东,我遍询诸将寻求对策,没有一人敢先站出来提出转危为安的主张(「适」音的四声,为主之义。《论语&#8231;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为比。」朱子注:「适,专主也。」《汉书&#8231;李广利传》:「莫适先击。」颜师古注:「适,主也。无有主意先击者也。」「无适先对」即为没有一人先提出意见之义),至於张子布、秦文表都认为应该派遣使者修书投降,而子敬当即反驳以为不可,劝我赶紧找来公瑾并任命他统领部队予以曹军迎头痛击,此又为一大快事。而子敬制定计策,远比苏秦、张仪高明太多了,後来虽劝我借地予刘玄德是子敬一大短处,但并不足以减损其馀两件长处呀!周公不求备於一人(见《论语&#8231;微子》),因此我忘其短而贵其长,每每将子敬比拟光武帝的功臣邓禹(《通鉴》胡注:「邓禹建策以开光武中兴之业,而其後不能定赤眉,故以肃比之。」)。子明(吕蒙)年少时我仅只认为他是个不畏艰难果敢有胆的家伙罢了,等到他年岁渐长学问增益之後,筹画方略屡出奇计,可以说仅次於公瑾而已,只有言谈议论与神情气度尚有不及罢了。子明图谋关羽,这是他较子敬优秀之处。子敬曾回信与我道:『大凡帝王之兴,必有一些表面看来不利实际上却大有帮助的事物(「驱除」指驱除祸患。《史记&#8231;秦楚之际月表》:「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指秦朝禁止百姓挟带兵器等种种禁令对於後来抗秦起义者适足以成为一种一呼百应的助力。鲁肃所言意谓关羽对江东看来是个威胁,但以全局来看安抚关羽对於联蜀抗曹的事业不可或缺。孙权显然没搞懂鲁肃的意思),因此我们无须忌惮关羽。』这是子敬对关羽没辄故意说的大话,我也原谅他而不忍苛责(「苟责」当作苛责,见《校诂》)。但子敬率军安屯扎营整齐有法,法令确实执行,军中无废职之罪且营内路不拾遗。子敬带军也算颇有一套呀!」

  孙权真是小鼻子小眼睛,嘴巴说「忘其短而贵其长」,其实一点儿也没忘,老是在批评鲁肃不该借地又对付不了关羽,这种外宽内忌的样子看了真教人难过。陈寿在〈张昭传〉末批评孙权器量不及乃兄,批评得真好。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埽羣桀,新汤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周瑜、鲁肃、吕蒙分别代表士族、豪强与庶人三种阶级,将此三人合传,最末又附上孙权的评语,正可见陈寿清楚地把捉到孙吴之所以能以一隅之地立国屡抗耀武之师终成鼎足之形最重要的原因——明於用人!蜀汉之义正,曹魏之势强,孙权论道义武功不如乃父,论雄才气度不如乃兄,但终能称王称帝成就大业,靠得是孙权对於有才之士不问出身俱委以方任而用之不疑之故。孙权对周瑜不无猜忌之心,对鲁肃则多有不满之情,而吕蒙出身又不甚佳,但孙权一以重任委之,但垂拱而已。孙权真可谓明於帝王之道、出於曹刘远矣。
作者: [楼主] admin    2011-04-06 14:50:21      回复
123

回复6   [<<] [ 1 ] [>>]
回  复:
* 注:系统要求你是会员身份才能使用上传功能!
图  片: 贴图帮助  )
用户名: 18.226.226.158  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找私服   手机访问   贴图帮助   系统帮助   注册协议   关于我们
Powered by zhaosifu.net  3.5-20110620  运行时间:0.07422    京icp备0000001号  2024-11-24 03:14:53 tieba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