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
1.刘备:
代表战役:【汉中之战】
第一阶段,刘备主要分兵两路:刘备的主力与夏侯渊、张郃军一直相持在阳平关一带,另一军由张飞率领进军下辩。可是,这两路都没有取得较好的战果,损失较大。后刘备派陈式军攻击马鸣阁道,希望切断阳平北面道路,从侧后方威胁阳平,也遭到失败。
第二阶段,在刘备军锐气受挫之后,在成都的诸葛亮将成都的部队派往汉中,缓解了刘备的危急形势。后用法正的计谋,移师过沔水,驻扎定军山,诱使夏侯渊军离开坚固阵地。希望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夏侯渊果然中计,被埋伏在定军山上的大将黄忠斩杀。
后来,张郃准备沿河阻击。这时郭淮建议:沿河阻击是示弱的表现,应把部队向后移动,让刘备军渡河,待其半渡而击之。张郃采纳了这个建议。刘备疑之,因而没有渡河追击。
第三阶段,曹操率军入汉中,刘备坚守不出,并派部队阻挠曹操的后勤补给。曹操的进攻又没有效果,同时曹军的运输线因过于漫长,后勤得不到保障,最后决定将所有部队撤离汉中。同时(或在此前)撤出的还有汉中的人民8万多人和武都郡的少数民族5万余户。
点评:
蜀国举倾国之力,打击夏侯渊、张郃等魏国地方部队,怎能不占尽优势?在稳定了梓潼地位后,成都的后援物资和兵力源源不绝的运往前线,诸葛亮的后勤工作也完成得非常出色。而曹操方面在刘备打败夏侯渊后则陷入了后勤补给困乏的地步。总而言之,刘备汉中之战所以胜利,是“略”胜于“战”。(这里包括军事、政治、地理、人力、后勤等。)迫使曹操“知难而退”。而在军事对阵中,并没有很大的战术上的优势。
也使得最后形成了,曹操“得人”,刘备“得地”得结局。反而使得这场战争,到底是胜是败,有点模糊不清了。
军事败笔:【夷陵之战】
从战争的影响来看,夷陵之战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彻底形成。可是,从战争的艺术来看,夷陵之战是完全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没法相比的。作为蜀军的最高统率,刘备在作战之际虽然“亲当矢石”,可是他缺乏作为军事家的“运筹帷幄”的才能。
从战略布局来看:
在夷陵对峙时,孙权方的大将陆逊率军将刘备的主力阻挡在夷陵以西的狭长地带。从战略布局来看,使得刘备的军队难以在两湖平原地带展开。长时间的对峙使得蜀军疲惫不堪,这个时候刘备犯了一个很低级的军事错误——连营八百里。这个失误不但作为对手的陆逊看出了,而且在北方正在关注这场战争的魏主曹丕也看出了。
再次,从预防战败,以及保护高级将领的工作来看,刘备不足。按照黄权的说法“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在这种利于敌人进攻而不利于我方退却的形势下,刘备并没有慎重考虑万一战败的对策。光在夷陵战败逃往中死亡的将领就有:
1、马良被刘备派到武陵一带联系地方势力沙摩柯,战死于五溪。
2、黄权被迫投降曹魏。
3、大都督冯习、前部都督张南、胡王沙摩柯、别都督傅彤、祭酒程畿全数战死。
4、将军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
总的来看,从人才的损失的级别来看,基本上是低于刘备的高级将领全数战死。从整个战争的影响来看,不但彻底使得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也使得刘备经营一生所积蓄的北方系、荆州系和益州系的人才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白帝城的刘备大概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觉得回不回成都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一生注重人才和“人和”的刘备在自己的最后一战中将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葬送了,自然是万念俱灰,大限将近了。
军事亮点:
1.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65310;弥戎魃璺坏┳陨胀臀倍荩亟分啤!度?nbsp;先主传》
历史评价:
陈寿: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赵戬:“(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必败,奔忘不暇,何以图人?”
陆逊:“寻刘备前后行兵,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威。”
曹操: “吾故知玄德不办以此,必有人教也。”